古代打仗真的有用阵法吗 诸葛亮的八阵图有多厉
对古代行军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真的有阵法吗?历史上存在阵法吗?的究竟有多厉害?八阵图能困住多少兵马?
提起时代最出色、最富有谋略的人物,估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由于《》在民间传承数百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武侯诸葛亮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智慧的化身。
在小说中,诸葛亮不仅擅长内政,行军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排兵布阵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够运用高超的手段轻松制胜或者化险为夷。
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传奇事迹不少,从到,以他为主线贯穿了大半个三国时代。在诸葛亮的诸多创举和发明中,八阵图一直是大家不断研究的对象,那么八阵图真的存在吗?威力又如何呢?
图片:诸葛亮画图剧照
一、我们能看到的古代阵法
1、小说中的阵法
在古典小说中阵法永远都是排兵布阵,战场作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这样的神话,到《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都有大量对阵法的描述。
在小说家笔下,阵法似乎是疆场拼杀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创造出的这个阵法可谓精妙无比,非常厉害。
当初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谏,一定要对东吴复仇,在夷陵地区和东吴大都督对峙,当时陆逊故意按兵不动,由于天气炎热,刘备让大军栖息在树林之中,当时把这些行动写下来,传回成都让诸葛亮观看,诸葛亮看后大惊,认为刘备此战必败。
结果正如诸葛亮所料,刘备夷陵大败,兵马损失殆尽,蜀汉元气大伤。刘备逃到了白帝城附近,陆逊乘胜追击,突然感觉有一股煞气冲天而起,他认为是不祥之兆,于是暂时放弃了追逐。
他派人打探后得知大营前方有一个乱石堆,于是自己去看了看,结果这一进去可麻烦了,怎么也出不来,后来在的帮助下才脱困。
这虽然是诸葛亮的一个阵法,但也充分展示了阵法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威力。
图片:乱石堆剧照
2、阵法在现实中的演变
在历史上,阵法也的确是一直存在的,所谓“阵”,就是大军队伍的配置形式,如果打仗的时候人数太多,不按照一定的阵型排列、组织进行分工,一旦战争开打,不仅会出现拥挤、踩踏等问题,还会严重削弱战斗力,降低士气,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根据现有的古籍来看,阵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时代,但由于史料留存较少,这些阵型的真正样子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陵及中就能窥见一斑。
在先秦时代阵法是一种刚需,懂得排兵布阵也是将领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比如《兵法》中就总结过春秋以来的十个阵法,非常的完整。阵法的重要作用一直到了都被大军应用着,比如八阵、六花阵等都在史料中得见。
随着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到了热武器广泛配置在大军中之后,阵法在实际作战中的作用和效果就远不如前了,比如著名的明朝,就一直要求行军布阵要以灵活为主。
到了近代以后,现代化的战争已经主要以热武器为主,阵法就只是士兵训练的一种技术了,比如说我军的三三制、美军里的二二制,可以看做保留了古代阵法的影子。
图片:明朝戚家军剧照
二、诸葛亮和他的八阵图
1、小说家的描述
在原著小说里,诸葛亮按照奇门遁甲中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等八门布置下了一个大阵,这就是著名的八阵图。当时这个阵法是用石头摆成的,虽然看上去十分的简陋,但是蕴含了周易八卦的精髓,是兼容天地精华,威力极其强大的一种阵法。
八阵图内每天的每时每刻都会有变化,可以令误入其中的人始终无法成功脱困,这是八阵图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东吴的大都督陆逊也是博学之人,但是进入其中之后仍然不能破解,面对玄妙的变化一筹莫展,如果不是诸葛亮的老丈人及时的出现,估计陆逊的后果还真就不好说了。
对后世的文艺作品影响很大,其中武侠小说当属金庸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就引用了这个阵法。使用者是桃花岛的和父女,大阵是用桃树和礁石共同布置而成的,让进入其中的各路江湖人士望而生畏,被耍得团团转。
另外,在上世纪初中期,很多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照搬《三国演义》里的八阵图,但都或多或少从中获得灵感和素材,创造出了不少奇妙的其他阵法。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桥段对后世文学界影响还是很大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八阵图
2、是否真实存在?
《三国演义》中关于八阵图的桥段自然是虚构的,虽然在《》、《太史升庵全集》等古籍中都记载说奉节县一带存在过八阵图,是当年诸葛亮留存下来的。
但是从时间轴的发展来看,当年诸葛亮领着赵云等人前来救援刘备的时候,肯定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营救和如何阻断敌军上面,军情紧急下根本没有时间去布置什么八阵图。
再者来说,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东吴的陆逊也没有抵达过这一带,所以《荆州图副》、《寰宇记》、《荆州记》等史料都认为诸葛亮的八阵图属于无妄之谈。
虽然诸葛亮布置八阵图是不存在的,但是诸葛亮确实研究出过这种阵法,运用了周文王的《后天八卦》、的《八阵之法》和孙膑的《八阵篇》。
图片:诸葛亮剧照
这在《三国志》、《华阳国志》、《汉中府志》、《忠武后祠墓志》中都被证实,而且在《诸葛亮文集》中还有相关的记载,就连诸葛亮本人都对这个作品十分满意,颇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