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三次被拜相,三次被罢免,原因都是什么呢
北宋初期,同朝三次被拜为丞相的,只有和正两人。但是,俩人各自拜相及被罢免的原因却不一样,造成后来各人的结局,以及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也不一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下面就来说说赵普和三次拜相的经过,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再谈谈笔者对此事的观念与认识。
一.首次拜相
赵普:因策划与参与“黄袍加身”登皇位、力劝“”收缴兵权,及主张太祖平定“二李”叛乱等立下大功,成为的开国功臣,被宋太祖首次授予宰相之位。
但随着职位升迁,赵普逐渐开始独断专权,而且多次受贿、私自贩卖违禁物资,因屡教不改被大臣们多次控告,宋太祖实在忍无可忍,终于依法罢免了赵普的宰相等职务。
吕蒙正:是因为人厚道宽容,在朝廷中有很高名望,并且坚守正道自律,在前任宰相被罢免后,被首次任命为宰相。他上任后,遇事敢出来讲话,当每次讨论时政有不公允的现象出现时,他一定是坚持反对意见,为此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吕蒙正画像
如吕蒙正敢于以自身为例上奏宋太宗,反对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的不正确做法。让宋朝从此以来,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主张国家高级干部应该从基层做起。
到淳化年间,吕蒙正是因受到他妻子的族人宋沆,上奏疏违逆了皇上旨意的影响,而被罢相。
二。二次拜相
赵普的再度拜相已经到了宋太宗执政时代,他拿出自己曾经记录的,杜(赵匡胤、、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的遗言,内容是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即“”),为宋太宗的名正言顺即位找到了佐证,宋太宗非常高兴,又看在他是前朝功臣的面子上,恢复了赵普的宰相之职。
但是,因为赵普的文化程度有限,所以经常被卢多逊等文臣们诋毁,因此在朝廷任官几年中,都显得郁郁不得志。后被朝廷外调任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赵普雕塑
再说吕蒙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李昉被罢免宰相,吕蒙正又被宋太宗任命为宰相。他再次上任后,曾劝阻宋太宗停止对外战争,他诚恳地说道:“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国内勤修政事,那么远方之人必来归服,自然会得到安宁。”宋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对外休战。
三.三次拜相
赵普的第三次拜相与吕蒙正的首次拜相有关,当时宋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拔的人,就想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所以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宰相)。
因此,赵普与吕蒙正两人不仅都是三次拜相,而且在宋太宗朝代曾经同朝为相,对吕蒙正的人品及工作业绩,赵普是非常赞许的。
吕蒙正的第三次拜相是在即位后,因他对朝廷的贡献任命他为左仆射、以本官任同平章事、昭文馆,后又加封为司空兼门下侍郎、一职,还封为莱国公、公、许国公。
因此吕蒙正与赵普,就成为同一朝代期间,三次被拜相的大臣。
四.两人三次拜相的不同之处及感悟
赵普与吕蒙正两人,表面看来都是同朝三次拜相的大臣,但仔细分析这同样的事件还是有其不同之处的。
赵普,在初步创业时期,以其聪明才智、敢言直谏为宋太祖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小功劳,被首次拜相属情理当中;但在位高权重后,他心胸狭窄、好用权术、贪财无度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最终因贪得无度被罢相也是他应得的后果。
赵普的第二次拜相完全是投机取巧,利用宋太宗急于名正言顺即位的心理,抛出“金匮之盟”而获得的相位。上任后因其文化程度不高(宋朝当时已经高度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与同朝大臣们格格不入,终被外放遭第二次罢相。
再说赵普的第三次拜相,是宋太宗为扶持新人(即吕蒙正),并看在他前朝所建立的功勋,让他传、帮、带下新丞相而获得的。好在最普有,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得以善终。
吕蒙正的三次拜相情况与赵普相比,除第一次同样因功外,后二次则大相径庭。吕蒙正从小与母亲遭遇过穷困窘迫,是通过自己刻苦读书,以第一名入仕为官的,况且他有为人厚道宽容、坚守正道自律的良好品德。
因此,吕蒙正的三次拜相都是凭借自己的品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在朝廷中树立了很高名望而获得的,没有任何投机取巧行为。他的二次罢相,一次是因亲戚犯错索连,另一次则是皇位更替造成的,完全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失职或者失德而造成的。
吕蒙正为相期间,心系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具有“宰相肚里能乘船”的气量,而且能知人善任,为宋朝推荐了许多有用之才。如后来时的宰相、二人都是他极力推荐的。
就是在年老辞职回乡路上,吕蒙正还不忘记嘱咐宋真宗:“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足以看出他始终怀有爱国与为民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