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隋炀帝一个举措为唐朝延续了百年?
755年,爆发,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场叛乱,直接令强盛无比的唐王朝元气大伤,再不复往日的荣光。为了迅速平灭叛军,朝廷直接把军阵制度延伸到了内地,在几个重要的地点都设立了节度使。至于其余那些较为分散的军事据点,朝廷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分别设立了防御使和团练使,以此来稳定局势。
然而,把军权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固然可以防止反叛势力的渗透。但无形之中,朝廷的威信也受到了不小的削弱。
各个藩镇势力如野草一样地疯长,使得唐朝的统治者根本无力对其一一弹压。到了后来,地方实力占据了主导,使得现象成为了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但是,即便唐王朝在诸多藩镇的挤压下摇摇欲坠,毕竟也延长了一百五十二年的国祚。
也就是说,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仍然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此外,地方藩镇即使再嚣张,他们也必须遵守朝廷颁布的法令。虽然,之后的几位没有重现大唐盛世,但也是在极力地将王朝带到正确的轨道上。唐朝后期虽然坎坷不断,但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苟延残喘。
因此,有些史学家认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就进入了时期。
这是非常偏颇的一种说法。
当时,安史之乱事起突然,仓皇失措的玄宗赶紧带着杨贵妃逃到了四川。在顺利逃脱的同时,他也将陕西和河南一带拱手让给了叛军。此时,、叛军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唐王朝依仗着江南的鱼米之乡和川滇的天险,拥有着一战之力。
此外,安史之乱远远没有后世农民起义那样巨大的规模,更没有外族入侵的巨大破坏力。说到底,这次叛乱只是唐王朝的内部纷争。因此,肃宗即位后通过自己的合理安排,很快便降服了叛军。然而,天下在平定之后,却出现了更深层的矛盾。
唐王朝的统治者很快发现,叛军虽然表示归降,但向朝廷缴纳赋税的时候,总是态度不明。面对这种状况,朝廷也怕威逼过度会适得其反,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为糟糕的是,军权下放的恶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辽东地区和河北地区的各个将领嚣张跋扈,自叛乱平定后,便不再向中央交一颗粮食。
山东、岭南和大半个中原地区虽然情况好点,但也是有时交有时不交。
所以,此时真正与唐王朝的只有四川和江南地区,看这个情况,朝廷被地方拖垮只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唐王朝居然地坐稳了江山,并将国祚强行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其实,这并非皇帝的功劳,也不是宰相的个人努力。
究其原因,还是修建的大运河立了大功。
因为,在北方地区脱离管控之后,唐王朝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江南一带。虽然,川滇一带坚如磐石,但因地形所限,实在是无法作为经济重心。此外,在叛乱被平定后,唐王朝虽然没有落魄到迁都南京,但江南一带已经成了他们唯一的翻盘点。
因此,在此等危急时刻,隋炀帝留下来的大运河,便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都知道,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黄河连接在了一起,极大地方便了粮食的运送,使苏杭一带可以持续向长安供血。于是,靠着大运河带来的钱粮,大唐王朝慢慢恢复了元气。
虽然,后人对荒淫无道的隋炀帝很是痛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帮了唐王朝一个大忙。如果没有大运河的话,身在长安的君臣只能自谋出路了。
于是,在局势日渐好转之后,唐朝开始招兵买马,迅速建立起了。看着尾大不掉的藩镇集团,忧心忡忡的皇帝想要凭借神策军来加强中央集权,再现大唐的辉煌。因此,在德宗皇帝即位之后,甚至决定用这支军队把各个地方势力一网打尽。
但是,藩镇的大将在外经营多年,又岂是白给的?
所以,面对朝廷的镇压,实力雄厚的五大藩镇马上联合起来进行抗击。最终,皇帝一败涂地,不得不逃往汉中避难。后来,虽说淮西藩镇被宪皇帝消灭,使朝廷重新抬起了头,但也只能止步于此。因为,在宪宗驾崩后,地方势力重新崛起,彻底将穆宗皇帝踩在了脚下。
从此,唐末的帝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架空,再无翻身的可能。
之后,与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向了下坡路。尤其在之乱后,唐朝的经济基础被打破,使唐朝的统治。此外,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继承,并迁都到了洛阳。但即便如此,唐朝还是在天祐四年,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