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任命严畯为都督,为什么会被拒绝了呢?
、在位期间,虽身居东吴之主的位置,实际却始终听从两者的谋略和主张而无法独揽天下,他想要在鲁肃去世之后拥有直属于自己调配的军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孙权先任命文官严畯为都督,严畯誓死不从后重又任命。
当孙权继任之位时,周瑜已是战功赫赫,国家大事基本都经由他来操办,他在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自然也会对这位谋略家敬重有加。鲁肃去世时曾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吕蒙战绩显著,所以这一方案也是的。但孙权却下令让不谙军事的文官严畯来继任都督一职,对于这一决定,无论是百官众臣还是吕蒙都始料未及,甚至严畯本人都是无法接受的。严畯深知自己无法胜任都督的职位,便一再向孙权哭诉请求辞去该职务,于是孙权重又下令任命吕蒙为东吴都督。
背景:东吴的权威所向
孙权之所以会先任命严畯为都督,并非真心不想任用吕蒙,他这么做其实是别有用心,真正的想法是要借此机会打压吕蒙。在吕蒙之前,东吴的都督分别是周瑜和鲁肃。周瑜在孙策时期便任建威中郎将,深得孙策重用,在孙权继孙策之位时便举军回吴郡捍卫孙权的地位,同时也与共同管理军中大事。当率军征战江东时,东吴内军心骚动,各执己见,周瑜的回归致使文武百官均来拜会,也因此能够稳定军心,而孙权也听从周瑜的计策决心抵抗曹军。周瑜击败曹军后也因此再度名震四方,其卓越的才能和文韬武略增加了他的地位和名声,但也在孙权眼中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鲁肃与周瑜是结交多年的好友,虽是文人出身,却因跟随周瑜多年而熟悉军中事务,在协助周瑜赢得上也是功不可没,虽没有过多的战绩和威望,却也深得将心,尤其深受周瑜的认可和赞赏,周瑜在临终前特意将其推荐给了孙权以接替自己的位置。而事实也证明,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孙权选择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是极具优势的。鲁肃出身于士族家庭,不仅喜欢读书、仗义疏财,还会与乡里的青年一同练武,他的老成持重与一身的儒者气质,使他一开始并不看好的浪荡青年吕蒙,而当吕蒙听从孙权的劝说而勤学兵法后,鲁肃对他肃然起敬:“非复!”吕蒙也回应道:“士别三日,当。”这便是“士别三日”的典故。此后,鲁肃便对吕蒙愈加看好,吕蒙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当时东吴最优秀、最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孙权:想要独断乾坤的东吴之主
孙权之所以想要借机打压吕蒙,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周瑜、鲁肃虽身居都督之位,军中大事却大多仰仗他们的威望,自己作为东吴之主,反倒似傀儡一般受都督的决策牵制。周瑜在世时战功赫赫,虽一心辅佐孙权,却让孙权在后期对他愈加压制。适时曹操率军,江东不宁、军心不稳,谋士大多支持投降曹操。周瑜回来后,文臣武将均希望他能指明当前最正确的道路。瑜大败曹军,名震天下,在军中也有极高的威望和事务的决定权,江东甚至传言“只知周瑜而不知孙权”,虽孙权知道周瑜并非有谋反之心,但处处要仰仗其支持,作为东吴之主其权威必然被严重削弱,如此下去也非长久之计。
鲁肃的权威与战功虽在周瑜之下,但毕竟是周瑜特意写信推荐的,孙权自然也无法不对其愈加尊敬,而且鲁肃在初投奔孙权之时便提出了东吴版的局面和战略规划,显然为孙权指明了大局上的方向;曹操讨伐江东时,他也和周瑜一同,是为数不多的坚定的主战派,这也符合孙权当时的意愿,使他对鲁肃也愈加赏识。而孙权不得不任用鲁肃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实恰好在于两人对于刘、曹问题上的不同见解或是矛盾分歧。孙权作为实用主义者,在困境时可以联刘抗曹,一旦局势对自己有利便也攻打,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鲁肃的眼光则更为长远,且有不少儒者的气质,不论是从大战略上考虑还是受自身性格的影响,他都主张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中,同时对抗刘、曹两方的策略对孙权来说是有些铤而走险的,他也意识到鲁肃和一致选择的孙刘联盟战略是当下最适宜的策略。
所以任用周瑜和鲁肃为都督都是当时名正言顺的决定,但周瑜的卓越才智以及鲁肃的老成持重时刻掣肘着雄心勃勃的孙权,影响着他独断天下的意愿。所以孙权想要的不仅是有才能、有威望的都督,更是服从自己的将士和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吕蒙是当时东吴又一优秀的军事家、谋略家,但在孙权看来他必须对自己足够忠诚,他做到这一决定实则就是告诉吕蒙和军中众人,他可以随意任免、独断乾坤,再有威望的将士都要听命于他。而吕蒙也确实不负他所望,《演义》中写道,吕蒙在攻荆州时对的使者说:“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由此看来,吕蒙的确有着对孙权绝对的忠诚,在矛盾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个人情感。
吕蒙:功不可没的谋略家
吕蒙之所以让孙权放不下提防之心,主要与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和胆识有关。周瑜占领江陵后,吕蒙被封为偏将军,同时也任寻阳令之职。孙权曾劝说吕蒙多读书以了解历史、增加见闻,吕蒙由此勤奋学习,。鲁肃作为儒者,起先看不起武夫出身的吕蒙,交谈讨论时局后对他的才能谋略大加赞赏,认为他“非复吴下阿蒙”,两人从此结为好友,吕蒙也在军中凭借其雄才大略树立了极高的威望,成为鲁肃逝世后呼声最高的都督继任人选,也因此成了孙权树立威望、独揽军权的压制对象。
说孙权并非真心不想任用吕蒙也可以从他对吕蒙的信任和器重得知。夺荆州之战时,吕蒙向孙权推荐接替自己陆口之任,陆家与孙家实际上有过不和,而孙权仍然听从吕蒙的建议任用了陆逊,陆逊亦有远见,却尚没有远大的名声,故关羽并未把他放在眼里,这就为夺下荆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孙权与吕蒙商议让他和孙皎分别为左右都督率军攻荆州时,吕蒙以周瑜、不相睦为例劝说孙权仅用一人,孙权再次听取建议而拜吕蒙为大都督。当年十一月,吕蒙白衣渡江,与陆逊配合袭取江陵、攻打荆州,最终击败关羽。《三国演义》是有拥护刘备的思想存在,认为关羽是受了吕蒙的计谋才失掉荆州,但这也侧面反应出吕蒙卓越超群的才智与谋略。
再者,江陵战后,吕蒙身患重病,孙权将其接入内殿,招募能治好他的医生。孙权命人凿透了墙壁,以此暗中观察吕蒙的状况;一旦病情有所好转便兴高采烈,病情加重则长吁短叹、辗转反侧。最后,吕蒙在内殿病逝,孙权悲痛万分,得知吕蒙将自己的各种赏赐均上交给朝廷后,更是捶胸顿足、愈发悲哀。由此可见,孙权对于吕蒙实则极为器重,甚至给予“”的赞誉。吕蒙对于孙权和东吴政权也是别无二心、鞠躬尽瘁。
严畯:淳厚老实的文人书生
孙权既然想要独断天下,像严畯这样没有心眼、没有企图的文人自然深得他心。严畯从不贪财,所受的赏赐与俸禄等财物都分给亲朋好友,他虽不谙军事,却颇有才学,且性格敦厚朴实,也有着较好的名声。严畯精通诗书,著有《孝经传》《潮水论》等,却被张昭说是个书呆子:那次孙权让他读一段所学的文章,他便读出“仲尼居”,该文出于《孝经》,其中将“事君”置于了中间的过渡地位,张昭随即念了一段“君子之事上”以明为臣之道。这既说明严畯淳厚老实的个性,也说明他对孙权的确构不成地位上的威胁,反而更能受到孙权这种爱权之主的重用,或成为压制卓越之才的跳板。
京剧中孙权属于“净行”,脸谱以水白为主,其实暗指了他某种程度上“奸诈”的属性。他之所以任命严畯为都督,正是因为他清楚,像严畯这样质朴真诚的是不会接受这种不适合自己的职位安排的。,严畯在得知自己继任都督之位时,深知自己并没有带兵的才能,故不仅没有像身边的人那样兴奋,甚至一再向孙权哭诉请求辞去职位,众人也都赞赏他“能以实让”。而孙权本意也只是想借此打压吕蒙一番,此目的已经达成,便同意了严畯的请求,重新任命吕蒙为都督。之后吕蒙也屡屡为孙权立功,言行中都表明他已领会了孙权的意思并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所以严畯在这方面也算间接成全了孙权独揽天下的大业。孙权称帝后,严畯被任命为卫尉,后又担任尚书令。
由此看来,孙权之所以会在鲁肃去世后任命严畯接替都督一职而非吕蒙,并非其不看好吕蒙的才能,反之,他对吕蒙卓越的才能和谋略深切赞赏,才会因此而压制他。虽然吕蒙最后仍然继任了都督之位,但在当时的局势以及孙权独断天下的渴望之下,严畯这样认真执行命令、质朴又没有心眼的文人自然是最让他放心的官员。而用这种方式任人的关键在于,孙权既要摸清严畯的性格,确保他会主动辞去职位,又需要保证吕蒙能理解他在自己身边的定位并仍能忠诚地为他效力。不得不说,孙权确实是既善于用人又能审时度势的一代英雄。结束了周瑜与鲁肃的时代,在吕蒙的辅佐之下,孙权终于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孙权时代”,也难怪称:“生子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