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也算很有能力的君主了,为何形象却一直不
在去世以后,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不久后,曹丕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但是,虽然身为大魏王朝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在评书演义里的形象却一直不怎么好。
就举个例子来说,相比于曹丕,人们普遍更加偏爱他的弟弟。关于这两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曹操因为曹植文采很好,喜欢曹植。
而曹丕则通过各种手段,最后战胜了弟弟曹植,得到了魏王世子的位置。因此,大家都偏爱曹植,鄙夷曹丕。
而在本文之中想为曹丕说几句公道话:曹丕并没有评书演义中那样不堪,我们误解了他。
01
曹植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那当然是了。他的好几篇诗赋,如《洛神赋》、《明月上高楼》等,都是令人非常喜爱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因为曹植文采出众,就认为曹丕是个不学无术之人,那可就了。
事实上,和弟弟曹植一样,曹丕同样也是当时一位杰出的诗人。要是知道,曹丕曹植兄弟两人与他们的父亲曹操,被后世一起并称为“三曹”。而在近代,鲁迅先生从文学角度出发,评价魏晋时期是“曹丕的时代”。
一代伟人毛主席也称赞过曹丕的文采。由此可见,就算曹丕在文学方面并不如弟弟曹植和父亲曹操,但是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此外,曹丕不仅是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他的武功也是相当地不错。曹丕很小的时候,父亲曹操就已经开始教他骑马射箭了。根据《志》的记载,曹丕十岁的时候,曹操亲率大军,讨伐当时与结盟、盘踞于南阳地区的(已死的西凉军阀张济的侄子),并且把儿子、曹丕也带在了军中。
面对压境的曹操大军,张绣归顺了曹操,曹操也就顺势带兵驻扎在南阳地区了。但是,曹操翻了几个错误。他不顾张绣的感受,把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婶)纳为了自己的小妾,让张济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而且,曹操还准备拉拢张绣的心腹爱将胡车儿,更是让张绣觉得没有安全感。于是,张绣找准了时机,突然袭击曹军。
02
《》以此为基础,再添之以艺术加工,把这段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曹操的大儿子,也就是曹丕的哥哥曹昂,在张绣军队的突袭中,为了保护父亲曹操而遇难。但是,十岁的曹丕比较幸运。
他凭借自己的马术,骑马摆脱了张绣的军队,最终回到了父亲曹操的身边。当时的奋威将军邓展,是一位武功十分高强的勇士,对于使用各种兵器都非常擅长。对于邓展的大名,曹丕也是早有耳闻。
有一次,曹丕和邓展等人正好在一起聚会,顺便也就交谈起了他们都很喜欢的剑术。于是,曹丕和邓展就在宴席之上,用甘蔗充当刀剑,开始“比武”。
双方你来我往了几下,最后,二人之间的比试,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丕的武功水平也是不低的。
再结合上文之中关于曹丕文学水平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曹丕其实也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了。虽然他的文学造诣或许不如弟弟曹植,但是相比于曹植,曹丕的发展无疑更加全面。曹操选择曹丕为接班人,自然也是有依据的。
而作为曹魏帝国一国之君的曹丕,他的施政表现,也称得上是“合格”的。在汉魏易代的时候,曹丕虽然从手里拿走了他的皇位。但是除此以外,曹丕对汉献帝并无任何迫害之举。
03
他封这位前朝的亡国之君为山阳公,并赐予他优厚的生活条件。虽然汉献帝失去了的名号,但是曹丕特地允许汉献帝继续使用天子的礼乐,以及不必向自己称臣等。这,在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里面,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可见,曹丕还算一位宽仁之君。
此外,曹丕推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位期间,曹丕与民休息,并且延续了父亲曹操时期实行的的,鼓励节俭,有力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曹丕执政期间,重新设立了太学,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曹丕还对宦官的行事做出了诸多的限制,极力避免让宦官干预朝政。无疑,这与后期的朝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丕曾经多次对东兵,却均以无功而返告终。但是,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曹丕伐吴,其实是“之意不在酒”。当时北方的青、徐地区尚有一些地方豪强,虽然名义上归顺曹魏政权,但是拥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
也就是说,曹操统一北方还有一个小尾巴没有清除掉。曹丕在伐吴的时候,收缴了这些豪强的兵权,彻底统一了中国北方。因此,这些学者认为:曹丕伐吴是假,收缴他们的兵权才是真。甭管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是否正确,曹丕彻底完成了中国北方统一任务的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曹丕在位期间,收复了先前汉中之战时失去的上庸地区,还击败羌、胡部队,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区,成就不可谓之小。
曹丕当然不是圣人,他无疑也有许多的缺陷。但是,他绝对不像评书演义里那么不堪。真实的魏文帝曹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