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废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虑的?
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获罪被诛,废除和中书省的丞相,仿照六卿制度,提升的地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的最高长官尚书全部升为正二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丞相制在古代延续一千七百多年,朱元璋为何决定废除丞相制?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随后,朱元璋立即着手设立全国机构,当时北伐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他没有时间深思熟虑,便以自称吴王时的机构为基础,建立起统治机构。
吴王的机构设置是从江南行中书省发展来的,江南行省是龙凤政权的地方机构,而龙凤政权的机构设置模仿元朝,因此朱元璋登基之初设立的机构基本上采用元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动。
元朝的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是个虚职,而右、左丞相掌握实权,位列群臣之首,统领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处理全国政务,统管军政、民政、财政。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职官志》)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很少设丞相,大多设平章政事两名,从一品;右丞一名,左丞一名,正二品;二名,从二品。
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职官志》)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改为,不久被小明王封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小明王提升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虽然接受小明王任命的官职,尊奉小明王韩林儿为,在军中使用龙凤年号,但他做事从来不禀报小明王节制,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事皆不禀其节制”(《鸿猷录》)。
朱元璋能在江南从容发展势力,因为有北方红巾军的掩护,“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之捍蔽也”(《国初群雄事事略》)。
不过,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如果部下纷纷效仿,不听管束,怎么办?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几天后他对等大臣说:“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今将相大臣辅相于我,当鉴其失,宜协心为治,以成功业”(《实录》)。
当时战事频繁,朱元璋没有时间变革机构。
元末骁将先与孛罗帖木儿争夺地盘,后来又与关的、弼、孔兴、脱列伯混战,对元顺帝的命令。
或许,这些情况都引起朱元璋的深思。
而且,朱元璋登基之前也在考虑换丞相。朱元璋自称吴王后,便封为中书省右相国,后来朱元璋逐渐觉得李善长不是理想的丞相人选,而联合夏煜等人攻击李善长没有当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能调和诸将。
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是不久又萌生了换相的念头,询问刘伯温对杨宪、、胡惟庸的看法,但是刘伯温认为这三个人全都不合适。
不过,朱元璋还是先后让他们三人主持中书省政务。
朱元璋还曾想让谋士陈遇主持中书省政务,不过陈遇力辞不就。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诛,朱元璋始终没有找到与他配合良好的中书省丞相,或许这也是他决心废除丞相制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年,儒士严礼等人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奏,遭到朱元璋的严厉驳斥。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
可见,朱元璋认为君主应亲自处理朝政,防止大臣擅权自专。或许,朱元璋此时已经有了废除丞相制的初步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