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丘济与陈献章为明朝中期的
下西洋后带来了社会的变迁,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丘济与陈献章。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丘济与陈献章二人皆出身自海外贸易与南品经济发展的广东,当非偶然。
熠熠闪光的经济思想
丘济(永乐十八年1420--弘治八年1495).字仲深,号琼台,广东琼州(今海南省)人。他于景秦五年(1454)中,入京为官,后官至文渊阁。他十分关心现实政治和经济问题,因“采集子史经传有益治国平天下者,附以已见,为百六十卷”四,名(大学行义补》。此书虽名为南未真德秀《大学行义》的补编,实际“前书主于理.而此书则主乎事吧,不象《大学行义》专门宣扬理学,而是-部专论经世致用之学的书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熠熠闪光的经济思想。
面对当时工商业的繁荣,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起等社会现实,丘济一反传统重本抑末思想,提出农商同等重要。指出:“所谓财者,谷与货而已,谷所以资民食,货所以资民用。有食有用,则民有以为生养之具,而聚居托处以相安矣吧。“食货者,生民之本也”用。并且认为“财者,人心所同欲也”,论证了民间从事商业活动的必然性,提出允许私人求利和从事商业活动对整个社会有利,“而天下平矣”国。
丘济公开提出反对国家抑商和对商业活动干子过多。要求政府鼓励民间从事商业活动,给商人以经营自由.他尖锐抨击了历史上的国家官营专卖,如柔弘羊的平准法和的市易法,提出:“天生众民,有贫有富。为天下王者,惟省力役,薄賦敛,平物价,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各安其分,止其所,得矣”。主张“民自为市”,认为国家控制、干涉私人商业活动,“以人君而争商贾之利,可丑之甚也”色。还进一步认为社会财富“非专用之以奉-一人” 百姓财物“非君所得面私有也”团。这种思想已具有限制君权的蒙意义。
丘济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是他经济思想突出的一点。他提出应当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认为“利之所在,”,因此私人海外贸易“断不能绝”吧。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指出国家征收贸易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比历代统治者实行的苛捐杂税要好得多,可“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鱼。他还批驳了海外贸易招致边患的错误观点,并对海外贸易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他的思想反映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呼声。
如果说明中叶实学思想家丘济--扫明初空泛学风,以其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现实,那么陈献章与之迥然不同的思想却也铭刻有时代的特征。
陈献章(宣德三年1428-- - 弘治十三年1500),字公前,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著有《白沙子全集)。
明初统治者为了重建封建纲常秩序以巩固新王朝统治,大力提倡,当时的思想家如薛斑、吴与弼、胡居仁等,大多蹈袭旧说,无新见解,思想界沉闷而无生气
独特的“心学法门”
陈献章早年习举业,两赴礼闱落第后,二十七岁到江西师从吴与强学习理学。他曾云:“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因此半年后回到故乡,他绝意,先,不久认为尽读书未有所得,于是转向静坐,求之本心,提出了独特的“心学法门”。
陈献章的哲学思想最突出的是强调自我认识和价值。他认为“人与天地同体”,可以得到,我即道体,强调个人精神,通过对道的认识,人可以与道合一。他说:“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君子之所得者如此,则天地之始,吾之始也,而吾之道无所增;天地之终,吾终也,而吾之道无所损”。又言:“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国。这样的思想与程朱理学“性即理也”大相径庭。陈献章不接受正统程朱理学把伦理认同于天理的道德二元论,也不同意把人的欲望当作邪恶里。在他的思想中,人从封建伦理之网中突出出来,有了某种独立的意义,含有要求自我解放的因素。他主张“静坐中养出端倪”,强调-种自得的悟,曾曰:“夫学贵乎自得也”,@提倡独立思考,不死守章句,也是对明初保守思想的一种否定。
陈献章开创的先河
陈献章一生没有入仕,一直过着乡居讲学生活。广东是海外贸易重要地区,在海外贸易的影响下,从水乐至正德年间是广州商业最兴旺繁荣的时期。他所居住的白沙村距江门墟不远,江门在成化年间已发展为“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的热闹墟镇。因.此,他的思想是感受到时代气息而产生的。
其门人为之撰写的《行状》中说:“浮屠羽士,商农仆贱来谒者,先生悉倾意接之。有叩无不告,故天下被其化者甚众”。甚至“往来东西两藩部使以及.岛夷宣慰,无不致礼于先生之庐”。可见当时其声名远达海外。弘治时罗侨言:“数十年来岭南士风--变者,先生启之也“。陈献章的心学虽有很大局限性,但他思想中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因素萌芽,突破了明初思想界的沉寂,为后来开创姚江之学,明代心学的广泛传播,以及明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开了先河。
结语:社会发展寓于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总趋势是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既重要又意义深远,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