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山东出现过哪些名医?他们有哪些成就
历史上的山东出了不少名医,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阳庆 约前251-前176 山东淄博 西汉
阳庆西汉医学家,精经典,重实践,医术精湛,是淄博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代名医。家有先人所遗、之脉书等。年过七十,悉将所藏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方异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授予淳于意。
淳于意 前215年—约前140年 山东淄博 西汉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即位十三年,有人向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毅然跟随父亲去了长安,面见文帝,替父亲伸冤。汉文帝下诏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还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淳于意彻底脱离了官场,专事于一心一意为民行医,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
201—280年 山东微山县 魏晋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32岁那年他被选为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熙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熙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成公兴 山东省平度
成公兴的青年时代是在治下度过的,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中年时期他离开了战乱不已的家乡,到了治下的嵩洛和之辅一带,避世而不忘授业,他的学问既有深厚的儒家根基,又有丰富的释老内容,尤其在天文历算和医药方面,他掌握了外来在这些学科中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并通过他的弟子殷绍和寇谦之,用于实践,得以发扬光大。殷绍是北魏初年的方术大家,受到北魏太武帝及太子的重用。太安四年(458年),他在进呈《四序堪舆》的表章中,郑重述说其第一恩师就是胶东人“游遁大儒”成公兴。寇谦之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成公兴对其有过至关重要的影响。寇谦之用其世代所传的法累年算《七曜》、《周髀》不合,可是按照成公兴的算法,却“俄然便决”,使寇谦之大为叹服,愿立即拜师。
刘翰 918-990 山东宁津 北宋
刘翰是一名医学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编纂了《开宝本草》(《开宝本草》实际上包括《开宝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二书,现多指后者。)这是第一部官修《药典》,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药物学书籍。
钱乙 约1032~1113年 北宋 山东东平县
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他提出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发。
董汲 山东东平县 北宋
董汲是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同乡晚辈,幼年学儒,落第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放弃功名而从事医学。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此外还撰有《旅舍备要方》一卷。
毕荩臣 1595~1642 山东桓台县
毕荩臣,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注重医学临床实践。他医术高明,尤善治痘及伤寒。在诊治病过程中,他善于通过观察和分析病因,取得疗效:“其病也,辨南北,审强弱,察四时阴阳气候,投一二剂无不霍然。”这是说,毕诊治病症,善于审度阴阳,考察四时变化影响,投一二剂,多能痊愈。他所治的病种较多,往往能判定生死,挽救垂危。他医德高尚,为人厚道。对求医者,不分豪富贫贱,依次诊治。对预约病人,向不违约,常带些成药给病家,不索高价。
于溥泽 1745~1804 山东平度县
于溥泽喜爱研读医书,中年之后,潜心医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古代医学,既有精深的理论体系,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等经典医学名著,都有深入的研讨,并且亲自临床,不避辛劳,常为百除疾苦。综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除考订了许多古代医书,还撰写了《医学诗话》《云巢医案》《伤寒指南》等医学专著。至今尚有《要略厘辞》传世 ,在国图、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均有藏,为医家所重视。
马希麟 1892-1976 山东肥城 清朝
马希麟,被后世誉为医仙。年轻立志行医,经过多年潜心学医,博览医书,因其专攻医术,素重医德,济世扶伤,而医术闻名。他精通于内外妇儿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辩癫、狂、痫之异治卓越有识。在治病上尤其同情穷人,其轶事流传颇多。他行医六十余载,虚怀前人的医术理论,融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在行医过程中长期验证,秘制了马世堂内服外用的有效奇方。他手著的《诸病奇方》、《奇方医论》等书籍对后人在行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