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看看辛弃疾是怎么说的

世界历史 2022-07-27 11:51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在古代,天文是一门事关国运的神秘学问,因此这门学问一直被历朝帝王阶级所垄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战国末期,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认知,已经由的“宣夜说”、的“盖天说”,发展到了成熟的“浑天说”。

  但在随后的三千多年间,民间还一直在沿用最古老的“盖天说”理论,意为“天圆地方”,所以天似穹顶,而地似棋盘。

  天宇究竟由谁建造?日月到底如何运行?阴阳缘何而产生?众星又该怎样铺陈?战国的,代表着他那个时代的人民,满怀好奇写出了《天问》。

  一千四百多年之后,的也模仿屈原的《天问》作了一首词,提出类似的问题。因其词中提到了月球运行的轨迹,令评论家王国维为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拍案叫绝。

  一、《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南宋·辛弃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飞镜无根谁系?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词作大意:

  可爱的月亮啊,你悠悠地向西而走,到底想去什么地方呢?是去了另外一个“人间”吗?在那一头,人们正看到你从东方升起来。天空广阔无垠,是什么把你带走?难道是浩浩的长风,把你吹走了吗?

  你好像一面飞在天空中的镜子。但你并没有生出根须,什么东西能把你系在天穹上呢?还有那嫦娥仙子,是否也是被人系在广寒宫,所以才不能下凡嫁人。

  有人告诉我说:明月西沉之后,会潜行于海底。我追问根由,却没有得到答案,这件事情真叫人发愁。更让我担心的是,大海里的长鲸横冲直撞,会把月亮和广寒宫一起给撞破了。

  要真是那样,蟾蜍还可以游水,玉兔不会被淹死吗?如果非要说月亮潜行于海底,玉兔、蟾蜍和广寒宫真的不会出问题,为什么那月亮,渐渐就变成了一个钩子的形状呢?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一次与朋友饮宴时,模仿《天问》而创作。整首词打破常规,不分上下阙,充满了儿童般的好奇与天真。

  日升月沉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因为每一天都可以见到,所以成年人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原因。明月东升西沉,所有人都了解。可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明月西沉之后去了哪里。

  《·大荒西经》中说,在西海以外有一个地方叫“方山”。山上有一株名为“柜格之松”的大树,是太阳和月亮下山后休息的地方,但是这种说法只能骗骗无知的孩童。

  假如世间真的有这么一株树,千百年来,早就被人寻到了吧,所以辛弃疾觉得:月亮也许是去了“另外一个人间”。

  然后他又开始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明月由西边跑去了东边呢?难道是浩荡的天风?但他又觉得不像,因为明月运行的轨迹是固定的,风力不好控制。

  难道明月的一浮一沉,是被绳子牵着走的?可是它并没长根,绳子系在哪儿呢?

  在词的下半阙,辛弃疾提到了一个观点。正是这个观点,让王国维对他大加赞叹,说这是与科学家密合的“神悟”。

  不过这个想法并非辛弃疾原创,至于告诉他这个“秘密”的人是谁,辛弃疾没有讲。他曾经找到那人,追问“月亮游过海底”的结论由何而来,但那个人也没有说。

  于是辛弃疾只有独自苦苦思索,继续发挥他的想象力,他首先想到了月亮和它上面的事物在海底的遭遇。大海里有横冲直撞的鲸鱼,它们连巨轮都能撞翻。

  那月亮上的琼楼玉阁该怎么办啊?再说了,月亮上的生物都不怕水吗?嫦娥是仙子,不怕被水淹没。蟾蜍勉强是能游泳,可是捣药的玉兔呢?这才叫人发愁啊!

  你说那月亮游过海底,真的不会有事。可是它却渐渐变成了一个钩子的形状?哎呀呀,麻烦大了,它一定是在潜海的时候,被大鲸鱼给撞坏了!

  二、不好了,“月亮掉进海里了”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曾经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坚毅,最精确的观测者。

  据《尚书·尧典》中记载,尧上任后第一道政令,就是让天文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后来,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天文机构。比较为人熟知的,就是“钦天监”。

  中国古代三大天文学说,早在以前就已经成形。殷商时期的“宣夜说”,认为所有的天体都是浮在“气”里面。

  成形于周朝的“盖天说”认为:天是一个盖子,或者像“一把伞”盖住了大地。天穹是弯曲的,所以叫天圆;地是一个平面,所以就是“地方”。

  东汉时期张衡总结战国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浑天说”。首次提出天如鸡子,地球就是一个蛋黄。后来他还造出了天象仪,以演示天体运行的方式。

  那么古代人了解不了解,月亮是绕着地球走的呢?答案是:了解。第一个在天象仪上造出月球运行轨道的人,据李约瑟的说法,就是的风。

  但是这些都属于“钦天监”里的“国家机密”,普通人是无从知晓的。所以直到近代“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国人才了解“天圆地方”是错误的。

  辛弃疾也许是接触到了“钦天监”的朋友,但是这位朋友竟然不肯给他讲明白月亮为什么会潜海。所以很有可能,他这位朋友自己也吃不准月亮运行的规则。

  照理说,李淳风改良浑天仪后,月亮运行的轨迹已经一目了然。可是这个人为什么要说月亮是潜水的呢?大概是因为经历了唐末的乱世,再加上后来的战争,李淳风的浑天仪并没有保存下来。

  据说建国的时候,皇宫内缺乏懂天文的人才,曾经公开向全国征召懂天象学的人,一共只找到了三百来个。

  古代皇宫把占星、观星当成秘学,古代还出过一种叫“紫微斗数”的高级占星法,专门用来预测国运。事关天下兴亡,这些秘术过去都不许外传,民众根本没有办法系统学习。至于国家专门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无从知晓。

  辛弃疾是一个军事人才,古代军事指挥者喜欢通过观星来发动战争。因此他很可能也研究过观星学,但是由于远离权力中枢,他不太容易接触到中国古代天象学最高级的机密。

  结语

  许多人看了辛弃疾这首词,觉得十分震撼,还有网友在可惜:古人没有抓住一个机会,去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不然哪里轮得到哥白尼!

  其实大家实在是低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至少在掌握了高级机密的“钦天监”内部,自东汉以后,“浑天学”就成了主流。而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事,至少在唐代,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哥白尼真正的贡献,并不是发现月亮绕着地球转,而是提出了“日心说”,而中国古代天文学主张是“地心说”。

  不过,辛弃疾孩童般的想象力,仍然是非常可爱的。毕竟普通人听到“月亮掉到海里了”,顶多是张网捞个月亮,或许还有没老婆的打算捞个嫦娥,才不会去管月宫里的那些兔子跟蛤蟆会不会被水淹没了呢!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