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担任丞相后,为何整日作乐、不理政事呢?

世界历史 2022-07-27 11:51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去世,成为的第二代丞相,然而曹参整日里却只是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可急坏了刚刚上位的,他准备将曹参叫来训斥一番。

  在汉初的功臣中,曹参的履历和地位,是仅次于的存在。

  早在起兵之前,曹参就是县里正式公务员-狱椽,也是刘邦早期的队伍里唯二的官吏出身(另一位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后勤部部长萧何)。

  跟随刘邦起兵以后,萧何一直负责后勤工作,而曹参一直是军中大将,屡立战功,后又长期以随转战各地,既是韩信的副手,也是刘邦派在韩信身边的监军。

  刘邦建国以后,曹参也曾长期担任左丞相、相国/丞相等官职,其履历之丰富,连汉初三杰都难以比肩,属于刘邦麾下少有的军政全才。

  所以,当萧何去世时,曹参对身边说,收拾行李,一定会叫我继任丞相的。事实果然如此。

  然而不久,皇帝刘盈就对曹参的无所作为表示不满,他对曹参的儿子、近侍说,现在新帝继位,政治经验浅,正是需要丞相励精图治,多加辅佐的时候,曹参这样无所作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曹窋趁着休假就把这番话说给了曹参,不料曹参大怒,将曹窋狠狠的打了一顿,说,国家大事你一个小孩子家家懂什么?

  作为政坛老手,曹参明了解这是皇帝的意思,却还敢于如此,只能说明曹参对此早有预见和准备。,当刘盈召来曹参亲自问询的时候,曹参不慌不慌地问了刘盈两个问题。

  他问刘盈说,您和父亲高帝刘邦相比,谁更英明圣武呢?刘盈只好回答,当然比不过高帝。

  曹参又问刘盈,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呢?刘盈没好气地说,看起来您好像比不过他呢。

  曹参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顺势说道,既然您不如高帝、我不如萧何,那么高帝和萧何已经打下了天下、制定了制度,我们只需要按照制度执行不就好了吗?

  刘盈被怼得无言以对,只好称善。这便是萧规曹随的故事。

  对于这个故事,后世多有溢美,被认为是的典范。然而,事实上,就曹参的作为来讲,与其说是无为而治,毋宁说是尸位素餐更加妥当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惠帝刘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那么为何后世不但没有指责曹参,反而对曹参的行为多是赞赏和称誉呢?事实上,曹参并不是真正的尸位素餐,他的无为而治背后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曹参早在齐国丞相任上,就以黄老之术治国而闻名,当上汉帝国丞相之后,他将这一套进行了进一步升华。

  史载,曹参上位之后,专门招揽了一批性格朴实又不善文辞的人为丞相属吏,而将那些文字苛求、追求声誉的属官统统辞退。(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曹参还常常掩盖包庇一些细小的过失不去追究,以致于门庭若市的丞相府竟然门可罗雀。(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表面上看,曹参就是个政坛老狐狸,就想和稀泥,谁都不得罪,这不过是无为而治的一种延伸而已。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句话叫做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施政者的措施往往不会在当时显露出来,而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曹参的这种作为不是无为而治,而是在为汉帝国的未来挖坑,数年之内或许还不至于产生什么后果,但如果,问题会越累越多,引起巨大的反噬。作为政坛老狐狸,这一点,曹参不会不明白。

  曹参的这种作为直接的后果就是,皇帝刘盈的办公桌上整天都摆着一样的文件,天下无事。

  为什么会是这样?丞相遮掩过失、饮酒作乐,属吏厚朴少文、又不善言辞,皇帝总不可能天天召见丞相和丞相属吏问话吧,就算召来问话属吏们,一群闷罐子能问出来什么?

  所以,这样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其实有一个人很不好,那就是惠帝刘盈。

  他每天在长安的正殿上正襟危坐,然而除了天下无事之外,他几乎什么也不了解,这才是为什么刘盈着急了,要找曹参来问话训斥的原因。

  虽然准备充分,没有挨训,但万一皇帝真把自己怎么样呢?换句话说,曹参这样做还是冒着一定风险的。

  作为政治人物,风险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曹参这样做对他自身有什么好处吗?

  历史上的刘盈,在的《》中连个本纪都没有,是个毫无存在感的皇帝。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盈一开始就不想有所作为。

  刘盈登基时,大约16岁,虽然政治经验浅薄,但却正是少年血气方刚之时。从他对曹窋说的的那一番话,可以看出他也是想励精图治,让汉帝国再上一个台阶的。

  然而,不幸的是,刘盈遇到的是他爹刘邦留下的一群的功臣们。汉初三杰中,韩信、萧何已死,隐退,于是曹参成为了这群汉初功臣们的领袖。

  从曹参的作为来看,他并不想辅佐这位少年天子励精图治、再创辉煌,而是别有用心地利用这位小皇帝没有政治经验,而把他架空成为政治吉祥物。

  一般会这么做的人,都是想成为权臣,甚至更进一步成为皇帝,但那些野心家门没有一个会像曹参这样无为而治、大肆放权的,而是会收紧权力、加紧密谋。

  所以,曹参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谋求权力上的进步。那么,曹参图什么呢?我们需要注意到曹参所代表的的群体,汉初的功臣集团。

  这群人有其特殊性。他们是历史上第一批一代人就经历从底层到高层的蜕变、还同时经历了刘邦屠戮功臣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凄惨。

  很难想象,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在汉初,有着一大群人完整经历过。

  人都是极端利己的动物,权力越大的人,欲望也就越大。而这样的汉初功臣集团,会怎样思考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又会怎样规划他们自己和他们家族的未来呢?

  答案是,抱团取暖,让自己和其他功臣团结起来,掌握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以致于皇帝也不得不敬畏三分,这样才能避免韩信等人那样的命运。

  而现在,刘盈少年即位,政治经验不足,正是扩大功臣集团资源和势力的大好时机。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曹参的一些作为,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动机。

  曹参斥退那些想往上爬的人、招募一群厚朴少文的属吏,是为了避免这些“欲务声名者”向皇帝刘盈报告更多事务,以避免刘盈过多的参与和控制帝国政务。而曹参包庇的那些所谓的细小过失的受害者,正是功臣集团在扩大权力和利益的时候,所伤害和侵害的人。

  谁会经常犯小错?只有那些想要侵害别人利益、而又有实力去扩大自己权势的功臣们。

  或许有人以为子彧是空穴来风,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问题。

  刘邦生前,功臣集团还噤若寒蝉;而上位之前,被打压多年,功臣集团却依旧是一个让汉文帝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那么,功臣集团是在什么时候成长起来的呢?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时间,曹参在惠帝二年入朝担任丞相,一共做了三年;而吕后完全执政大约是在惠帝四年到高后八年。也就是说,大约在惠帝二年到四年,汉帝国的政务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曹参的手中。

  吕后死后,功臣集团将和刘盈的儿子们斩杀殆尽,可见吕后和功臣集团在政治上是对立的,所以,功臣集团快速膨胀的时间只能是惠帝二年到四年,曹参担任丞相的这几年里。

  这里就吕后执政的时间做一个简单说明。

  我们一般将吕后执政归结为她个人的强势,甚至将吕后的执政政策放到刘邦的对立面,但事实上,吕后的执政方针与刘邦是一脉相承的,而吕后也并不是在刘盈登基时就完全干预正常的帝国政事。

  惠帝元年,几乎不见吕后干预朝政的事情;惠帝二年,吕后也见于赵王如意、齐王等宗族的事件,但到了惠帝三年,吕后开始参与很多政务;到了惠帝四年,几乎所有政令都出自吕后之手,刘盈成为彻底的橡皮图章。

  由此可见,吕后的上位、惠帝成为傀儡,并不完全像史书所说,是因为惠帝善良而吕后强势,而很有可能是因为吕后看到刘盈被曹参等人蒙蔽,功臣集团迅速膨胀,已经威胁到刘氏皇族。

  然而,此时,年轻的刘盈已经无力掌控这个帝国,她不得不站出来,抑制功臣集团的发展。

  事实上,吕后的执政生涯中,后世的评价很高,唯一的污点就是以与刘氏联姻的方式,扩大吕氏的权势。

  而作为一个女性执政者,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因为她能依靠的只有吕氏,只有将吕氏和刘氏联姻,才能将刘氏和吕氏进一步结成政治联盟,对抗日益强大的功臣集团。

  那么,有人说了,既然曹参的心里藏着这么一个大阴谋,为何曹参死后还被千古传诵,一边倒的好评呢?

  因为在汉初这场政治斗争中,最终以刘氏和吕氏落败,而功臣集团获胜为结局。

  高后八年,吕后去世,以、为首的功臣集团迅速反攻,将吕氏灭族。

  因为刘邦生前广封宗室,功臣集团不敢地打出反刘的旗号,只好以血统不正的理由将刘邦与吕后的嫡系子孙斩杀殆尽,而后依旧拥立无根无基的代王刘恒做皇帝,以期继续掌控朝政。

  此时的皇位上虽然看似还是刘氏,但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刘氏了。

  刘恒无根无基础,他的成功上位原因之一就是与功臣集团达成了政治默契,以共同倒吕为口号。所以,汉文帝的上位标志着,汉初功臣集团的政治形象盖棺定论。

  虽然后来功臣集团在文帝、景帝和武帝的努力下消弭于无形,但这种形象一直都没有被改变。而曹参作为功臣集团最初的政治代言人,也是功臣集团无为而治的形象代言人,自然被千古传诵了。

  而且,中国的史书的执笔者一直是群体,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一直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希望君主垂拱而治,而自己这个群体掌控实权,掌控这个国家的内政。

  曹参的种种作为,不正是这种政治模式的最好体现吗?那他们当然会世代奉为圭臬,用来教育后来的皇帝们:看吧,皇帝垂拱,而士大夫治国,这不是从老祖宗传下来的最好的治国模式吗?干嘛要学吕后,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