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手握大军,为何没有反抗赵高和李斯呢?
完成统一成就千古霸业,然而、联合辅佐继位,伪造假诏书逼迫陪葬先皇,同时清除等人,为何蒙恬手握三十万重兵甘愿就范,若是能,历史有没有机会改写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蒙恬是将门之后,祖父、父亲等都是秦国名将,受到家庭环境熏陶,蒙恬自幼勇武过人,同时出身于齐鲁大地,蒙恬家族深受的影响。家族,世世代代只为秦国卖命,并且官位都很高。蒙家算得上秦国国内的大家族,父辈们的教诲蒙恬从不敢忘却。
蒙恬个人能力十分出众,帮助秦始皇四处征战完成一统,兼并战争结束后蒙恬官拜大将军,统领三十万兵马,深得秦始皇信任。当时中原地区刚刚结束纷争,边境匈奴不断侵犯,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派遣蒙恬领兵戍边,常年为秦国抵御匈奴入侵。
北上抗击的匈奴的过程中,蒙恬接连收复失地扩充疆域,使得匈奴人不敢轻易造次。为了长治久安与秦始皇商议修筑为屏障,蒙恬的种种功绩得到了史学家的一致认可,并认为是抗击外来侵略的开路先锋。
蒙恬不只是抵御匈奴南下,最重要的是将收复回来的西北地区大力开发。牢牢地将之纳入中原王朝的领地之内,作为修筑万里长城的主要负责人,虽然在修建时导致民不聊生,许多百姓一去不回。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长城的存在让后世众多王朝受益。
蒙恬注重生产发展,屯兵、屯民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就是这样一个、才能出众的大将,没有死在冲锋的路上,却死在了小人手中,不免令人唏嘘。秦始皇在位时蒙恬深得宠爱,还与扶苏有非比寻常的关系,这一切都在秦始皇的突然驾崩之后荡然无存。
秦始皇死后,赵高假传圣旨命令扶苏与蒙恬陪葬,面对这样的要求,蒙恬自然不会稀里糊涂的送掉自己的性命,然而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死。要知道当时的蒙恬在秦国境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手握重兵,在蒙恬的治理下,军队素质严明忠诚度极高,如果蒙恬大手一挥揭竿而起。
想来手下的这些士兵必然会誓死效忠,也就不会有后来 的的场面,可见蒙恬有威望,有兵权,面对赵高等人的无理要求,明知是一场阴谋为何没有自立为王呢?
其实仔细分析来看,蒙恬没有造反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蒙恬家族世代效忠秦国,祖先的荣耀不由得自己做出悖逆君主的事情,蒙恬一心忠于秦国,即便秦始皇死去,自己也会忠诚于后来的君王。“忠义”在蒙恬心中的分量要远高于生死,虽然在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种愚忠。过分的忠诚会给自己的思想套上枷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害了自己。
在蒙恬的心中自己终究是一个臣子,秦始皇死后自己还会效忠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很有治国才能,深受秦始皇与朝中大臣爱戴,同样与蒙恬关系密切。
秦始皇将扶苏当作接班人培养,临死前的遗诏也是让扶苏继承皇位。然而扶苏拿到假诏书之后,竟然没有任何质疑,就愚蠢的想要自杀。蒙恬曾阻止扶苏自尽,并说明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然而扶苏去一味地认定秦始皇的诏书是真的,当即自杀而死。
可以说扶苏的死直接导致蒙恬悲惨的结局,原本蒙恬提出质疑,是想要协助扶苏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若是有奸人作乱,自己就辅佐扶苏上位,这样即便是造反也师出有名,如若不然没有任何根据蒙恬揭竿而起,自然会受到口诛笔伐,成为众矢之的。即便实力如何强大,也掀不起任何风浪。
可惜一切随着扶苏的自杀尘埃落定,蒙恬即便想造反也没有任何合适的理由,最后就是蒙恬是否有实力完成,从账面上来看麾下有三十万大军,虽然这些人都听命于蒙恬,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秦国的兵。朝廷命令下来如果不从就是真正的造反,这样也给了小人们清除异己的借口。
再来说说秦国的调兵制度,为了保证中央集权,秦国在调兵时使用。虎符,统兵大将手中仅有一半,另一半则由中央保管。
调兵时朝廷另一半虎符与将领虎符合在一起才能调兵。因此蒙恬手中最多只有半块虎符,如果策划政变必须要拿到另一半才可以,因此在秦始皇驾崩时,蒙恬手中麾下的三十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想要真正收归自己所有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
当然这只是常规的做法,如果蒙恬将忠义抛之脑后,一意孤行以高官厚禄诱惑士兵,虎符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可惜他是蒙恬,深受儒家文化忠君思想的感染,声誉高于生命。没有造反的理由也没有造反的决心,更别说扶苏自尽身亡,身边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难道等人就有条件吗?准确来说秦始皇的死并没有激起民愤,是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导致百姓民不聊生,逼得百姓为了活路不得不团结起来造反。
因此蒙恬并不会造反,最终的结果也表明在奸臣的运作下,扶苏自尽蒙恬也遭受压迫致死。胡亥顺利篡夺了帝位,却无法脱离赵高的掌控,使的秦王朝仅仅历经两位统治者就轰然倒塌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