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并不是一个昏君 勤政务实为什么还加速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晚清时期道光也算是勤政务实的,道光为什么反而加速清代的衰败?道光为什么适得其反?
在清代诸多皇帝之中,道光皇帝是承上下的一位重要人物,在道光年间爆发了家喻户晓的鸦片战争,令清王朝沦为了半半封建社会。
虽然清代的屈辱历史是从道光帝而始,但是就登基之后的而言,道光皇帝并不能算是一名昏君,其政绩更是可圈可点。
在道光皇帝还是二阿哥之时,他的父亲皇帝就以各种方式测试过道光的治国理念,年轻的道光则认为只有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
道光皇帝继位之后,也一直遵循着这一理念,不仅厉行节约,还率先垂范下令缩减自己的各项开支,就连使用的毛笔都选用民间最普通的式样。
在道光皇帝继位初期,皇宫内的各项开支都大幅减少,甚至一度维持在每年二十万两的水准,令一众朝臣都目瞪口呆。
而且在任用官吏方面,道光也是大胆革新,直接以品行道德作为衡量官员的准则,破格提拔了大量毫无背景权势的官员。
更重要的是,道光皇帝十分注重实务,由于选士的原因,当时的读书人大多都只学习所谓的“”以及八股文。
这就导致这些士子金榜题名之后发现自己所学在为官时几乎毫无作用,根本无法有效地处理实际事务,而道光皇帝正是想改变这一局面。
其实这一情况不仅道光皇帝有所察觉,一部分有识之士也已经开始尝试做出改变,提倡“内圣外王”的清末“实学”也由此出现。
“实学”的代表人物名为陶澍,他也是科举出身,但是进入之后就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诗社宣传“实学”,而这一诗社几乎网络了当时所有的有才之人。
在陶澍诗社之中,不仅有后来的,还有被誉为晚清第一才子的龚自珍,而陶澍本人更是险些改变了清王朝的命运。
道光四年,对于清王朝漕运至关重要的大运河突然决堤,运输漕粮的船只无常行驶,成为了道光皇帝的燃眉之急。
当时清代的“南粮北运”已经成为惯例,如果漕粮无法及时北上,那么北方的几十万军就要忍饥挨饿,一旦产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在道光皇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之时,有人提出了可以通过海运将漕粮送抵,而这一建议却遭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一致反对。
因为清代“闭关锁国”的策略已经执行多年,对于海运一事很多人都心存抵触,但众人万万没有想到,道光帝对这一建议却十分赞许,而执行漕粮海运之人便是陶澍。
在陶澍的组织之下,漕粮海运十分成功,清王朝也首次主动打开了海禁,“闭关锁国”的沉重枷锁终于有了松动的趋势。
然而,道光皇帝的理性改革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漕粮海运更是整条漕运线上上下下无数人的利益。
即便因为有皇帝的支持,无人敢于直接站出来进行反对,各方势力也开始慢慢联合到一起开始处处掣肘道光皇帝。
首先发难的便是负责皇宫内衣食住行的,内侍等通过欺上瞒下等手段大捞油水,就连道光皇帝想喝一碗普通的面片汤都需要数千两白银。
其次朝野上下的官员也开始为了迎合道光帝而,历经三朝的甚至每天回家前都要亲自拿着菜篮子上街买菜,并为了一文钱而和小贩争的面红耳赤。
此外因为爆发了张格尔叛乱,清军为了平叛又花费了上千万两白银的军费,这彻底耗光了清代国库内最后的一点积蓄。
等到道光执政的中期,在各方的掣肘之下,实政已经彻底无法推行,漕粮海运也惨遭废除,清王朝最后一次走向海洋的机会也因此而错失。
当时的学者曾表示,海运一事最少触动了三批人的利益,分别是收税的税吏、收粮的粮官以及漕运的船队,因为牵扯过多即便皇帝也只能妥协。
最终道光皇帝的各项实政大多沦为朝野上下的笑柄,而道光皇帝本人也几乎无法知道到外界真实的情况,反而令各项弊端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参考资料:《》、《清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