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楚国的国号是何来源?有何秘密
又称荆、荆楚 ,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2008年,清华大学获赠了一批战国竹简,经过多方研究考证,确认这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国文物。整理之后,其中一篇《楚居》的文章引起学者高度重视,上面提到了一段楚国国号“楚”的传奇来历。
《清华简·楚居》:“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湛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这一段话大意是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之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那么,楚国国号“楚”真的源于这一事件吗?其实不然,从记载来看,楚国称号的来源另有悠久的历史。
01:楚字的初始本义
楚字(见下图)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丛林中的一种落叶小灌木。自古以来,楚国有楚、荆、楚荆、荆楚之称,那么荆与楚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古今学者对荆与楚的解读基本一致,《说文解字·艸(cǎo)部》中说“荆,楚木也”,《春秋经》中说“荆,楚,一木二名”,《周礼》中说“楚即荆”,送到大儒集传中说“楚,木名,荆属”,近代甲骨文专家徐中舒解读荆字时说“因用树枝耕,故得训为楚木”等等。
由于荆字始于西周金文,甲骨文中没有荆字,因此应该是商末或周初时楚字升级为国号之后,另造了一个荆字代表这种植物。总之,荆与楚本义都指木,是同一种植物的两种称呼,在鬻熊之前早已存在。
02:楚为地名的泛称
甲骨文中,涉及“楚”的卜辞有多条,其意思明显既不代表某种树木,也不代表后来的楚国,而是另有所指。
卜辞记载:“于楚又(有)雨。”这是商王祈雨仪式的记载,但商王可能为千里之外的楚国祈雨吗?
卜辞还记载商王田猎来到了“楚”,殷墟在河南安阳,后来的楚国在湖北,两者相距甚远,商王到后世的楚地打猎,怎么看都有违常理。
因此,甲骨文中的“楚”不可能与楚国有关。既然如此,甲骨文中的“楚”代表什么含义呢?其实,传世文献早有记载,颠覆了传统认知。
《竹书纪年》记载:成汤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有洛是洛水之滨的方国,成汤征讨有洛之后,又征服了荆国。荆与楚相通,因此这里又可以说是楚国。周初楚国在湖北一带,与有洛数千里之遥,成汤不可能征讨有洛之后又去征讨荆国。《竹书纪年》还记载: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鬼方大致位于山西附近的方国,与西周楚国相距更是遥远,武丁伐完鬼方再伐的荆国,不可能是西周楚地。
除此之外,《括地志》中说“终南山,一曰桔山,一曰楚山”,《》中说“昔王(周文王之父)葬于楚山之尾”,《世家》中说“太伯之奔荆蛮”后建立了等。根据文献记载,在陕西、河南西、湖北西北、江苏江南之间,存在很多以荆楚命名的地名与山名。
显然,商朝时期的“楚”,已经逐渐从某种植物,引申为某种地貌特征的泛称,即荆棘楚木茂盛之地,皆可称之为“楚”或“荆”。荆蛮或楚蛮,是指居于荆楚丛林中的部落,其含义相当于生活在城镇中的泛指“市民”,生活在农村的泛指“村民”。
通过文献可知,在西起渭水中游、东至长江下游、北达山东平原、南至淮河流域的广大区域之内,都有荆楚茂盛之地,被古人称之为荆或楚。毫无疑问,如果将甲骨文与文献中的“荆或楚”都视为芈氏部落,那么楚国势力范围就太梦幻了,实际上芈姓熊氏部落只是居于荆楚之地的部落其中之一,也即“楚人”一员。
03:周初升级为国名
商朝末年,通过的计谋,“有其二”,很多方国或部落臣服于周文王,其中包括楚人鬻熊。
周原甲骨文记载:“楚伯迄今秋来西王其侧”,“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後哉”。这两片甲骨文记载的是同一件事的始末,大意是楚人部落族长鬻熊拜见周文王,周文王给予隆重接待,鬻熊以养子身份向养父感谢接纳恩泽,这就印证了与《楚世家》上“鬻熊子事文王”的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周人先称鬻熊为“楚伯”,后称之为“楚子”,周人为何这么称呼?其实,按照“以居为氏”的习惯,周人称呼来自楚地的鬻熊为“楚伯”,这符合当时的传统。
建立之后,由于鬻熊之前被称为“楚伯”,因此周成王延续传统,“封熊绎(熊丽之孙)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这时荆楚泛称的地名逐渐演化为芈姓熊氏国家的专称。《鲁世家》中称“周公奔楚”,这里的“楚”无疑不是地名泛称,而是指曾经去过的楚国。
可见,鬻熊见文王是荆楚由地名泛称向专称国名演化的开始标志,周成王分封是真正的实现阶段,之后“楚”就成了芈姓熊氏国家的专称。
按照清华简《楚居》说法,楚国之楚的来历,是因为鬻熊之妻妣厉难产,后人纪念妣厉而以楚为国名。但通过甲骨文与文献记载来看,在妣厉难产之前,鬻熊部落本来就是楚蛮一员,本就被人称之为楚人,所以周原甲骨文上才会尊称鬻熊为“楚伯”,之成王才会将熊绎封于楚蛮。由此可见,楚国之楚源于纪念妣厉之说实难成立。
《楚居》是战国中后期文献,距离周初已经700余年历史,或许当时楚人都已遗忘了先祖诸多事迹,又或许楚人“不服周”,故意将楚国国号源于周人的历史改成纪念妣厉。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楚国国号来源的历史可见,地下出土的竹简文献未必一定准确,有时候也会骗人。
参考资料:《楚居》、《荆楚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