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有多大?
是古时候读书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历史上的科举有哪些特点呢?难度有多大?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科举考试报名很难
科举首先在报名上就非常不易,必须填写详细的履历表,在表格中需要将与个人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完全,包括自己上三代人都需要写清楚,方便朝廷审查。这还不算,为了更加保险,还需要在履历表上写清楚担保人的姓名。
科举的担保非同小可,一旦考生有作弊行为,那么所有担保的人一同获罪,等同于连坐。科举的担保既有四邻街坊的担保,也有考生的相互担保,还有成绩优异的担保,可说是三管齐下,这样的担保,最大限度杜绝了作弊的发生。
2、科举考试的审查很严
报名成功之后就是进场了,考生进场需要经过严密的审查,主要防范的是考生夹带小抄,类似于如今高考的那种低等级作弊手段。为了保证不出差错,检查时从头到脚全都会查一遍,连鞋会脱下来,甚至发展到要求考生脱光衣服检查。
后来有大臣上奏,认为这种脱衣服检查有失体统,所以改为了沐浴更衣,每一名考生在考试之前先要沐浴,更换上朝廷统一发放的衣服。如此,理论上什么小抄也带不进去。
小抄是带不进去,不过其他东西还是需要带的。科举考试与现在不同,在进场之后一直到考试结束,要待满三天两夜,这段时间内朝廷只负责提供热水,其他的食物以及餐具一类全都需要自备。
3、科举考试批阅严格
考生的作弊手段多种多样,以上的种种措施不能完全杜绝作弊行为。有的考生会暗中和主考官取得联系,还有的考生会在字体上故意留下标记,以便于主考官辨认徇私。为了应对这种作弊手段,朝廷实行了多种制度。
首先是避嫌,如果有考生与主考官有亲戚关系,那么就会为这样的考生另外安排考试,由其他的考官监考,这种考试称之为“别头试”。
另外从开始,会将考卷中考生的个人信息翻折,用白纸封住,加盖印章,批卷的考官是看不到名字的,这一点等同于我们如今考试的密封线,密封线以内不能答题。
至于考生在写作时可能留下的标记,朝廷也有对策,安排了专门的誊录官,将试卷全部誊写一遍,这样什么标记都不会有了,最大限度上维持了公平公正。
4、科举之路难,难以上青天
如此严密的考试,每一次都是一个大关口,而这样的关口要一连经过三次,考生通过地方考试得到秀才头衔后,要继续进行乡试会试以及终极的殿试,所有的关口都通过之后成为,才有做官的资格。
而能熬得住寒窗苦读,一直做到进士,难度是非常大的。
难怪《》中的,只因为高中就欢喜得发疯,但他却也只是过了乡试,中了一个举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