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没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一战争,大多是由北向南完成的,例如、、,和则是南向北统一战争的大业的。蜀汉政权曾多次北伐,但都没能成功,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占据的则是江南地区,而最早的根据地是蜀川地区。四川盆地一带易守难攻,如果统治者偏安一隅,那么将是一个很合适的地方。可是雄才大略,硬是从这里出发最终取得天下。
同样的,后来在三国时期,也曾听取了“”的建议占据了川蜀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但直到刘备和去世,蜀汉政权都没有完成北伐一统天下的大业。这其中的原因是二人的能力不如刘邦吗?还是另有他因?
首先要明确的是,古代的朝廷一向奉行军政分离。这样的制度在宋朝达到了顶峰。枢密院的文官掌管调兵权,而实际在战场指挥作战的将领掌握统兵权。这样的分离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如对而言,这样的制度能够让皇帝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驾驭臣子。但到了需要实际去作战的将领身上,事情就变得复杂了。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部队到了战场上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而参考蜀汉政权当时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些端倪。蜀汉的文官主要来自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文官机构臃肿,而且两派党争不断,连诸葛亮也难以调停。这也导致了蜀汉地区的发展极度不平衡。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言益州“沃野千里”,可见益州的粮食产量相当可观。但实际上,如果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益州作为粮仓绝对是合格的。但如果把益州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国家,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且,自古以来兵员素质北方强于南方,三国时期也不例外。诸葛亮每次北伐,兵马数量少则十余万,多则二十余万,这些都要求益州地区提供粮饷。《出师表》也提到过“益州疲敝”,可以看出为了供养蜀汉政权多年的征伐,益州早已不堪重负。
因此,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也有数次是因为粮草不济而无功而返。而北伐无功,则会进一步拖累蜀国的国力,使局面更加危急。
再看刘邦的政权。刘邦驻扎在蜀地的时候,整个天下的秩序是制定的。当时的秦国故地被分封给了三个降将,东方有、和。南方有最大的一块封地,由项羽自己统治。
而这些诸侯国之间都各有各的利益纷争,即使邻国灭亡,他们也会袖手旁观。但纵观刘邦一统天下的整个过程,他自己的功劳似乎并不大。绝大多数攻杀伐战都是有他手下的将军们完成的,如般向东连续攻灭魏赵齐三国。
而出谋划策和后方经济发展,刘邦也有许多人才来帮他统筹兼顾。由此可见,刘邦自己虽然没有很大的本领,但在他身边团结了许多各方面人才。
而在三国时期,是经历了末年天下大乱才形成的秩序。北方的曹魏击败后,南下吞并荆州、关中等地区,势力强大。虽然遭受赤壁大败,但并没有伤筋动骨。占据江南的则更是,难以撼动。
而且江南物产丰盈,足以支撑孙吴政权。反观蜀汉政权,自从刘备去世以来,人才凋零。早早去世,而、等智勇双全、的大将也相继离世。时,能够统兵的人选确实少之又少。
更不用说蜀国的整体国力和曹魏比起来,是相当的悬殊。曹魏作战失利能很快的恢复元气,但诸葛亮若是北伐失利折兵损将,则整个蜀汉政权的根基都可能被撼动。
总结:我国历史上完成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人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刘邦。但刘邦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各个诸侯国独善其身,而且刘邦身边人才济济,所以刘邦很容易将这些诸侯国各个击破,增强自身的实力并于项羽。
反观后来企图仿照汉高祖的蜀汉政权,虽然诸葛亮也有一统北方的雄心,但曹魏政权的强大程度已经远超当年的诸侯国,而且彼时的蜀汉人才凋零。更重要川蜀地区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持诸葛亮的北伐,多次都因粮草不济而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