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死真的是蜀汉内部斗争的产物吗?
在时代里,蜀汉、曹魏、东吴三国中。内部势力最麻烦的就是蜀汉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但偏偏走了下策,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将无辜冤死。这就好比潜伏里的站长放任下属相互斗争,最后导致对手利用争斗钻了空子。其实现代社会里的很多公司都存在这种情况。派系,争斗,内耗,信任游戏。其实都是套路。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三国演义里,蜀汉名将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开始要投靠的时候,就被诸葛亮说成忘恩负义,脑后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后来魏延虽然为蜀汉南征北战,但是始终得不到信任。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造反,结果被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斩杀了。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真的是一个天生的叛徒吗?我们今天就说道说道这件事。
刘备进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骁勇过人、屡立战功。刘备占领汉中后,魏延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守卫这个蜀汉的咽喉重镇,可见刘备对于他的器重。当时,刘备手下能够,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将,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但是关羽后来把荆州丢了,所以说,评书演义里的蜀汉,应该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和都要强。但为什么诸葛亮一死后,魏延就遭遇了飞来横祸呢,这还得从诸葛亮设计的蜀汉政权人事结构,来谈起。
刘备死后,诸葛亮发动了六次讨伐曹魏的战役。现实中的诸葛亮,是个擅长搞管理,后勤的政治家,军事天赋其实不高,再加上蜀国国力有限,六次战役都没什么大进展。这个时候,大家熟悉的蜀汉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都已经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只有魏延。在蜀汉军队里,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
诸葛亮这个人呢,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人非常谨慎,二是喜欢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一群人。刘备是从亲戚那里,把巴蜀夺过来的,所以对本地的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诸葛亮最依靠的是,来自自己故乡荆州的一群人,比如,。杨仪这个人也擅长后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汉军队里的大管家,后勤部和政治部部长。
但是这个杨仪性格不行,心胸狭窄,经常跟魏延起冲突,魏延又是个急脾气,说不过了就拔刀威胁杨仪,把杨仪吓得是。作为顶头上司的诸葛亮,始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两个重要下属之间的矛盾,而且因为派系的问题,诸葛亮也是袒护杨仪的,这也为日后魏延自己的横死打下了伏笔。
有一年8月,蜀汉军队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陕西境内的岐山县,和曹魏的军队,隔着一条渭河对峙。大家知道,在这里,诸葛亮病倒了,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开了一场最高军事会议,商量自己去世后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到会的,是杨仪,,这几个诸葛亮亲信的荆州系大臣,还有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将。
唯独把魏延这个第二号人物排除在外,那么他们得出了什么决定呢。就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大军就后撤,杨仪当总指挥,魏延的任务是断后,但是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诸葛亮的这个安排,深刻显示出了作为CEO思维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杨仪长期不和,又让杨仪当总指挥,给了杨仪的好机会。安排魏延断后,还不让他提前知道,摆明了是要把魏延连同部下一起抛弃。魏延的结局除了投降,就是孤军面对曹魏的追兵,两者都很糟糕。
接下来的故事,就跟评书三国演义上差不多了。魏延得到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不让杨仪退兵,理由是,我们好不容易打到这里了,随便撤兵,更对不起诸葛丞相生前的遗志。然后杨仪就顺理成章,给魏延扣上了一顶造反的帽子。魏延没办法,只好逃往汉中,结果被追上来的马岱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