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的夺嫡之争有多激烈?继位的是曹彰曹
在历史上是曹蜀吴中能力最强的一位继任者。下面由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继位没有悬念的是,最倒霉的是孙亮——十岁继位,十五岁亲政,十六岁被贬,十八岁莫名其妙地死去。
七十一岁挂掉,孙亮十岁继位,说明这父子相差六十一岁,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古代,碧眼紫髯(正史有记载,见过)、嗜酒如命的孙权能以六十岁高龄制造黑发黑眼的孙亮,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孙亮只当了一年的就下台了,比他大八岁的哥哥成了东吴第三任皇帝。
不知是能力欠缺还是血脉存疑,孙权的几个儿子在朝臣眼中的威望似乎有点不足,远不如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尽管,也从未起过取而代之的念头。
季汉(或称蜀汉)没有宫斗,东吴换皇帝就像换衣服,夺嫡之争最为激烈的,当属当时还只是王国的曹魏。在世的时候,与曹丕相争,曹操辞世,又亲率大军前来索要“先王印玺”,而且索要印玺也并非师出无名,《·卷十九》中的一段记载,让我们想起了的两个儿子——曹操病危时紧急召唤曹彰,让人怀疑曹操是不是对曹丕有了不满之意:“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据《魏略》记载,曹操急招曹彰,是想让曹彰帮着曹植夺位,结果曹植居然拒绝了:“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兄弟乎!’”
在储位之争中,曹植是被曹丕坑怕了,尽管有曹彰支持,他也不敢造次,结果哥俩都被曹丕收拾了:曹丕继位,曹彰只活了四年,而曹植却苟延残喘了十二年才在忧郁中病逝——在曹丕眼里,曹彰的威胁比曹植大。
曹彰不但鼓动曹植向曹彰发难,他本人也有夺嫡之心,这一点在《三国志·卷十五》中也有记载:鄢陵侯、行越骑将军曹彰带领大军从长安气势汹汹而来,开口第一句就问贾逵“先王玺绶所在”——这跟问九鼎轻重一样,是有了别的想法。
时任谏议大夫、曹操治丧委员会主任(典丧事)的贾逵一句话怼了回去:“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贾逵是谏议大夫,靠的就是打小报告弹劾人吃饭,这些话当然会落到曹丕耳朵里,曹彰早早挂掉,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曹彰和曹植都没斗过曹丕,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综合能力在那摆着呢:曹彰是一勇之夫,曹植是无用书生,而曹丕则是文武双全。
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丕无疑是最优秀的一个:“文帝天资文藻,,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写这段评语的时候,曹魏已经跟东吴西蜀一样灭亡了(晋太康元年动笔,十年完工),所以他不会冒着被司马家族收拾的危险过誉曹丕。
陈寿推崇曹丕的同时,也对曹彰和曹植进行了评价:“任城(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陈思(曹植)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
如果当年有文武(是),那么曹彰和曹植是有希望考取文武状元的。但是在后汉三国乱世,专注于一门功课,是当不了枭雄,也不可能成就霸业的,如果曹彰或曹植成了继任魏王,那么当时的历史发展会有两个走向:其一,曹家式微,大权逐渐收归朝廷,国舅曹彰曹植成了,曹植则成了和,大汉在手里实现二次中兴;其二,曹彰曹植在一帮想当开国元勋的文臣武将鼓动下,对东吴西蜀全面开战,结果被刘备孙权打得,孙刘联军趁势进京,成了新的,混乱还要持续想当长一段时间。
曹彰虽然十分悍勇,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都不是刘备孙权的对手。
曹丕的高明之处,就是在继位后并不主动向刘备孙权进攻,而是坐看这对郎舅掐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东吴惶惶不可终日、刘备志得意满的时候,准备卞庄刺虎的曹丕,已经预测到了的结局:“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孙权上事(报捷奏章)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曹丕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心机深沉手段毒辣(之死疑似与之相关),这一点倒是跟曹操有八成相似之处。
曹丕能力越强,对大汉朝廷和刘备孙权的威胁就越大,估计当时大汉天子刘协和孙权刘备都在暗中翘首期盼:“,你最好让莽汉曹彰或书虫曹植接班,那时候我们的日子就都好过了!”
历史总是不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发展,曹彰和曹植被曹丕修理得服服帖帖,荆襄之战败亡,孙权在刘备军事压力下向曹丕俯首称臣,两个老江湖折在了小后生手里,这不能不令人遗憾惋惜。
在惋惜和遗憾的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曹丕在建安二年被乱兵杀掉(曹丕回忆: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也只能从曹彰曹植二人中选择,这二人成了新任魏王,汉朝是延后灭亡,还是刘备进京建立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