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和文虎曾经反对司马家,为何要投降司马昭
曹魏甘露三年,讨伐,没想到却意外地接受了两个人的投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两个人是文鸯和文虎,都是曾经的前将军、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
早在诸葛诞叛乱的二年多以前,文钦就联合魏国镇东大将军发动过一次反司的叛乱,文鸯和文虎参与其中。
在叛乱失败后,文钦带着几个儿子投奔东吴,被封为镇北大将军,摇身变为东吴的高官。
随后,在诸葛诞发动反叛乱时,父子又被东吴派到寿春支援诸葛诞作战。
在历史上,毌丘俭、文钦发动的叛乱,以及诸葛诞发动的叛乱,包括此前由太尉王凌主谋的一次叛乱,被统称为“”。
这三次叛乱都是以铲除司马氏家族为目的,文钦父子参与了其中两次,可见是顽固的反司马氏分子。
最重要的是,在司马昭之前的司马氏掌权人是间接死于文钦之子文鸯之手。
《·帝纪第二·景帝、文帝》中记载: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辛亥,崩于,时年四十八。
由此记载看,司马师之死和文鸯脱不开关系,甚至可以说文鸯是罪魁祸首。
文氏父子多次参与叛乱,文鸯还是导致司马师病死的凶手,可司马昭为何还要接受他们的投降?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大概有二点。
一:为了讨伐诸葛诞叛乱的战事顺利结束
文鸯和文虎向司马氏投降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们的父亲文钦,在寿春城中被诸葛诞杀了。
原因是,两人在被司马昭大军包围的寿春城中,对如何守住城池,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志·诸葛诞传》中记载:
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诸葛诞的手下本就全是魏人,因此,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出城投降的很多。
文钦以此要求把诸葛诞的手下全赶出城去,即使击退了司马昭大军,手中无军士的诸葛诞也会被架空,成为东吴的棋子。
诸葛诞当然不干,还会怀疑文钦的用心,很干脆地把他杀了。
收到消息的文鸯和文虎在无法复仇的情况下,“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只能逃出寿春城,向司马昭投降。
到了魏军大营后,很多人都请求司马昭杀掉文鸯和文虎,为司马师报仇:“军史请诛之”。
但司马昭否决了这个建议,他要宽恕文鸯、文虎,并以此来消除守城将士的抵抗之心,《三国志·诸葛诞传》中记载:
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于是,在见到文鸯、文虎都被司马昭接纳后,寿春城中的军心一下就被瓦解了。
很快,城池被攻破,诸葛诞于逃亡途中被杀,叛乱被平息。
二:用文鸯做表率,安抚魏国国内的人心
自从司马懿发动“”,司马氏成为魏国的主宰者以来,至诸葛诞叛乱时,短短八、九年时间里,比较大的反司马氏叛乱就出现了三次。
这些叛乱者,有的是忠于魏国,忠于,不甘心看到司马氏欺君擅权。
还有一部分是跟曹氏宗亲或反司马氏积极分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联姻关系,好友关系等。
他们在司马氏清除反对派权柄,以及诛杀其家族时,担心受到牵连,所以也开始反对司马氏。
比如文钦,他跟是同乡,还受到过曹爽的提拔,被视为曹爽的余党,司马氏杀曹爽掌权,文钦会不会担心被牵连?
再比如诸葛诞,他的至交好友邓飏、夏侯玄分别被司马懿、司马师诛杀三族,他也是担心被牵连,因此才起兵反叛。
曹氏、夏毕竟执掌权柄多年,魏国国内忠于他们的臣子不少,曹氏、和贵族、世家、功勋们之间的联姻,也让很多家族之间都沾亲带故。
包括司马氏,同样跟曹氏、夏侯氏有姻亲关系,司马昭跟诸葛诞也是亲戚,他的弟弟司马伷娶的就是诸葛诞的女儿。
他们的担心并非是幻想,早在司马懿剿灭太尉王凌发动的叛乱后,就做出过“诸相连者悉夷三族”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连续的三次叛乱,让继承司马懿、司马师掌权的司马昭反应过来,如果不能安抚住国内的人心的话,将来还会继续有人反叛。
加上在司马昭主政之前,司马懿、司马师已经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清除行动,诛杀了相当一部分顽固的反司马氏分子,对司马氏掌权的威胁,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因此,司马昭觉得,可以开始怀柔了。否则,魏国国内不断的有叛乱,司马昭哪还有余力对付蜀汉、东吴?
让魏国国内非司马氏一系的贵族、世家、功勋们不在胆战心惊的过日子,彻底消除他们抵制司马氏掌权的心理,是司马昭必须要做的事。
在征讨诸葛诞叛乱时,司马昭已经开始接受叛军将领的投降或投诚,并且,在认可他们的投降后,也不杀他们。
先接受投降,再诛杀三族,这种阴损手段,在司马氏家族中,是有前科的,司马懿杀曹爽,杀王凌,就是用的这一招。
为了安抚住降将的心,安抚住所有人的心,司马昭也需要一个榜样。
而文鸯和文虎就是这个榜样,如司马昭在寿春城下,安排军士对着城中大喊的那样:“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确实,连多次反叛的文钦后人都能宽恕,连触发司马师病重身亡的文鸯都能宽恕,别人还需要担心吗?
接受文鸯和文虎的投降,并既往不咎,予以重用,是司马昭安抚人心的最重要一步棋。
三:结语
文鸯因起特殊的过往,成为司马昭能迅速剿灭诸葛诞叛乱,以及安抚国内人心的重要棋子。
当然,从阴暗角度猜想,文鸯其实是司马昭得以掌权的功臣,司马师不死,哪来的司马昭上位?
这种猜想对不对,或许只有司马昭自己知道。
不管怎么说,司马昭在剿灭诸葛诞叛乱时,赦免文鸯并继续重用,其效果应该还是不错的。
至少在司马昭去世之前,魏国国内除了有过一次讨伐司马昭未遂的行动外,再无如“淮南三叛”这样的叛乱发生。
这其中,或许就有文鸯作为司马氏的仇人,却没被杀的表率作用。
文鸯虽然最终还是死于司马氏之手,可那是在他向司马昭投降的33年之后了,他间接杀死司马师的过错,早就被司马氏放下了。
否则,也不会在时期,为剿灭鲜卑叛乱,给予文鸯这员虎将“平虏护军、督凉、秦、雍诸军”的权力。
回首到诸葛诞叛乱时,司马昭大度的赦免文鸯的行为,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该有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