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何萧何能得第一呢?
在击败了之后,建立当了,这个时候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给手下论功行赏,在一众功臣里,刘邦上来就直接册封为酂候,食邑万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看这样其他功臣就不服了,有人说自己有赫赫战功,为大汉建立抛头颅散热血,有人说萧何不过是个文官,没有什么战功,甚至在决策上谏言也不多,不应该身居高位等等。
这个时候刘邦引出了著名的“功狗”和“功人”的言论,言下之意就是大家都打猎,追赶猎物的是猎狗,而放出猎狗的又是猎人,诸位有战功的都是“功狗”,而放出你们的就是“功人”则是萧何。
虽然平息了争议,却也引出了一个问题,论运筹帷幄,萧何远不如身为刘邦集团谋主的,为何张良的地位不如萧何呢?
图片:萧何与张良剧照
一、萧何无与伦比的地位
1、萧何的功劳
正像刘邦搞出的这个“猎人和猎狗”理论一样,手下群臣都是猎狗,萧何才是真正的猎人,他的功劳就在于发现了猎物的踪迹,并且选择了最合适的猎狗完成任务,这一点就决定了功劳在其他人之上。
萧何一大家子里有数十人都早早跟随刘邦起兵,也都集中在一线拼命,这种家族式的效忠也让萧何的地位,萧何曾有过“月下追”壮举,为刘邦集团获得了顶级的军事人才,成为最后战胜项羽制霸天下的关键。
韩信起初在汉军阵营不过是个中下层军官,萧何一手将其保举出来,韩信执掌帅印后先后攻灭赵、魏、齐、楚,战绩一路狂飚,如果不是萧何搞到了韩信,刘邦最后的结局如何还真的不好说。
图片:萧何月下追到韩信剧照
在韩信等人还没有加入刘邦集团之前,萧何是主要的谋臣,从沛县到咸阳,这一路上萧何建功不少,在对峙的五年时间里,刘邦曾经被打得,甚至疲于奔命老婆孩不要了。
然而萧何负责镇守的关中地区,始终为前线提供着充足的兵源和物资,换言之,他也是中刘邦一方的后勤总司令,关键是干得很到位。
以上这些功劳能不算大吗?大慧认为他是刘邦阵营里其他人比不了的。
图片:萧何负责后勤剧照
2、和刘邦的私人关系
稍微了解点西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萧何和老大刘邦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早年刘邦还是个乡下小混混时,作为县城官吏的萧何就没少给他帮忙,还多次用职务之便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刘邦身份改变后要到咸阳服役,出城的时候其他人都送上三百钱,唯独萧何送来了五百钱,这一点后来也被刘邦开国后加倍奉还,直接加封了两千户。
沛县起兵之时,说刘邦和萧何是“狼狈为奸”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先是联手干掉了,后萧何又,把身份和地位不如自己的刘邦推上了高位,这一做法直接开了个好局。
两人攻入国都咸阳的时候,刘邦开始在皇宫,其他人也在四处掠夺分财产,唯独萧入皇宫后开始收集秦朝的各种律令典籍,这才有了刘邦后来四处征战,对各地地形、户籍都有详细、全面的了解,从这一点来看,萧何不仅仅是刘邦的贵人和铁哥们,还是他的大管家。
图片:萧何进城后收集秦朝的各种律令典籍剧照
二、张良的性格与贡献
1、张良的选择
其实在册封功臣的时候,刘邦是考虑到张良的,作为自己的首席谋士,本打算直接册封他到中原最为富庶的齐地,享有三万户的食邑,也就是说在刘邦最初的计划中,张良的功劳是排在第一位的,那么最后的结果为何大相径庭呢?
这主要因为张良是个很低调而且不过度留恋权势的人,在张良心中十分清楚“飞鸟尽良弓藏”的这个道理,所以得知刘邦的这个想法后,直接选择了不接受。
张良给出的理由也十分到位,他告诉刘邦,自己是个很怀旧的人,一直想着和主公相遇时的情景,如今主公,真要赏赐我的话,就把我们相遇时的地点封给我吧。
刘邦十分感动,也明白了张良的意思,于是册封张良当了留候,食邑万户。就个人能力来说,张良无疑在萧何之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张良的格局和性格。
图片:张良对刘邦说话剧照
2、张良的功绩
张良是六国中韩国的旧贵族,祖上多代都在韩国位居相位,这身份在当时是足够显赫的,在后,张良也一直筹谋为母国,多次计划刺杀,可以说是天下反秦“第一人”。
加入刘邦阵营后,攻打峣关设计用郦食其收买将领,进而借秦军懈怠一举攻陷了咸阳城,促使投降,秦朝灭亡,这可是一等一的功劳。
无独有偶,张良劝谏刘邦离开了“温柔乡”,在十分险恶的上,同样是张良全程把握,成功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后来荥阳被围困,刘邦与郦食其还试图通过册封六国后人为王,以便削弱项羽集团的整体实力,张良一下就看出了这个计划的破绽和危险,在极力的阻止下才让刘邦终止这个策略,避免了日后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建议刘邦割据关中,握有巴蜀,制衡天下诸侯,阻止刘邦定都洛阳,劝谏册封仇人雍齿为侯,化解朝堂纠纷等等,都是张良对刘邦最直接的帮助,而且都是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对后来天下局势和刘邦的命运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