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铜镜使用史发生过哪些趣事?
中国人最早铜镜是在距今四千年的,从此之后一直到明末清初,玻璃镜传入中国,铜镜才被取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镜指的就是铜镜,漫长的铜镜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趣事?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叫,他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那时已在北方崛起,孱弱的陈朝,徐德言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他难与妻子长相厮守,遂将一块铜镜破为两半,倘若情缘未断,还能再见一面,当以此为信物。陈朝灭亡,乐昌公主入隋朝名将之家,徐德言颠沛流离、饱尝艰辛。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徐德言发现有位老人高价售卖半个镜子,与自己怀揣的半个镜子刚好能拼成一个完整的镜子。他请老人带一首诗给乐昌公主:“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读到后,悲泣不已,杨素得知事情原委,让徐德言夫妇团聚。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中国古代铜镜以圆镜最多。圆镜没有棱角,不会弄伤照镜人,圆镜也寓意团团圆圆,家庭美满。
圆镜之外,自然也有方镜、葵花镜等。历史上有一面方镜相当有名。传说率先进入都城咸阳后,在宫中发现了许多收藏的珍奇异宝,其中有一面很大的方镜,能够照出人的,还能鉴别人心的正邪,秦始皇常用此镜来照人,以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面秦镜在古人的笔记小说中被说得神乎其神,并产生了“秦镜高悬”这个,后来又演变成“明镜高悬”。古代公堂之上,常见一块牌匾,上面写的便是“明镜高悬”。为官者当如明镜,判断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惩罚,使良善得到保护。明镜也会蒙尘,这就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官者也要持续砥砺品性。
镜子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战国时期,相国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邹忌高八尺有余,说得上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他问妻子自己与相比谁更美,妻子回答当然是自己的丈夫美。邹忌不自信,接连问了另外两个人,得到的答案都是邹忌更美。
第二天,徐公来访,邹忌自以为不如徐公美,待送走客人,对镜自视,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判断。邹忌想到,别人认为他更美,或是偏爱于他,或是畏惧于他,或是有求于他。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也照出了偏见。失去了这面镜子,便难以发现真实,而迷失在偏见中。
许多具有参照功能的事物,都可以用镜子来比喻。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谏臣魏徵为镜,从而知道自己为政之得失,魏徵逝世,唐太宗恸哭,因为他失去了一面可以匡正自己的镜子。
四百多年后,中国诞生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书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以史为鉴是中国历史书写经久不衰的传统,《资治通鉴》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之作。早在三千年前,有言:“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要以和的兴衰成败作为的参照。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并非追求像秦镜一样直接给出某个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在参照这一认知活动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历史智慧。正是在这个维度上,中国人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