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能够改变命运 科举真的有那么难吗

世界历史 2022-07-27 13:20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即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影响非常深远。

  “朝廷是天社郎,晚上是天子堂”,正是让社会各阶层能干的学者公平地共同参加考试,这样才能施展才华,进入上层社会,改变命运。

  今天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科举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报考指南

  根据科举制度发展后期更完备的制度(参照明清时期),考试共分四级:童生试(也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试通过后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过了童生试,才算站在了科举入仕的起点。

  但是,如果像《》里的一样,一直到50多岁仍是生员,又没有那个遇到“同病相怜”的周进的运气,那基本就告别仕途了。

  成为秀才后就能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录取的榜单称“金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根据记载,全国每次录取举人1000多人,放到现在,可能已经差不多是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录取的榜单又称“杏榜”。各省的举人及监生才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如果能一路挺到殿试,就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了。殿试由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殿试有三甲。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合称鼎甲。

  二、复习指导

  从大处讲,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诉求,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

  唐朝科举的内容很丰富,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时期还设,展现了唐朝恢弘多彩的气象,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了。还有后期,因为近代化的需要,也在科举中加入翻译,经济等学科,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风向。

  从小处讲,最大的领导还是皇帝,因此,不同时代的科举考试也体现着皇帝独特的喜好。

  在,偏爱青花瓷,诗写得极好,独创瘦金体的“艺术大咖”,成立了专门的世界上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画院,还于崇宁三年(1104)设立了画学。宋徽宗出过不少有意思的考试题,如“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的思乡图,多少年来仍被作为美谈。

  三、就业指导

  秀才不能做官,只有考中举人,才真正能算是踏入仕途。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做一下县丞、一类的小官,但大多都仅限于小官,想要,做上大官,还得往上考。

  考中进士,基本就可以做到中央官职,或者地方的高级官员了,此后,只要工作不要老是划水,不犯大错,升迁也会相对容易,有能力的可以混到朝廷大员,甚至拜相开府;稍平庸点,或是陷入党争的,被发配到地方,做个太守,若是有那样“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闲自在,处处都能发光发热的觉悟,也是不错的归宿。

  四、潜规则提示

  即使是最为严肃的科举考试,也难免会有一些众人皆知的“潜规则”。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都出自唐朝有名的干谒诗。干,在古文中有求取的意思。所谓干谒,就是投诗拜谒名臣及考官,展现才华。这种地投诗确实是能够影响科举结果的,此过程在被称为“温卷”。

  除此之外,考官也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在的弟弟为纪念他而做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就记载过欧阳修因为看不到名字,错以为自己所看好的第一名为大弟子,为了避嫌,将其改了位次,结果此人为苏轼的故事。再比如明正德三年(1508),内阁有意逢迎,特擢用陕西人吕木冉为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以后的许多年,也依然有莘莘学子为考试忙碌着。千年的“考试传统”已经给中国人形成了思维定式,一个是“读书改变命运”,另一个是“努力是人生最宝贵的通关钥匙”。这是一个美丽的思维定势,它使在案前读书的人们充满希望,也使中华文脉能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自强不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