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唐朝抽调守边军队这件事,到底是对
时,统治者将西域守军调遣去别的地方后,西域一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以讨伐奸佞为理由出兵15万人,仅用一个月时间,多个大型城镇沦陷。这是自建国137年以来未有之变。此次浩劫波及到中原与华北大部分地区,潜在影响全国各地,历时七年两个月零一天,死伤无数,民不聊生,其中被调到潼关的20万大军只侥幸存活8000人。
以唐中央的视角评价,结局是好的:、被杀,洛阳与长安等重要城池收复,虽然和杨贵妃受了委屈,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无伤大雅,大唐基业保存下来,又得以延续百年。
可是殊不知,这场灾祸的不良影响远远要比上面描述的大,并且快速呈现:
让我们直接把时间线拨到安史之乱的第一次转折:马嵬兵变,从此处开始,老过上了养老生活,中央决策核心由唐玄宗转变到和他的儿子广平王(后来的),所采取的策略也大不相同。
李亨迅速做出的决定有二:1.重用,等良将与谋士,郭子仪封,李光弼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向着安禄山军营主动出击。2.调遣西域守军赶回勤王。
我们应该发现,这两条决策紧紧围绕着“绝地反击”展开,只是不知道当事人是否已经意识到不妥之处:大唐西部门户顿开。
时,前来赴难的将领有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及手下不到8000强兵;李嗣业及5000人马;将军马磷精兵3000。
在李光弼的分兵作战指挥、大唐固有根基和前来援助的联合作用下,安史之乱是平定了。
公元763年,一切重归安定。
这个中央集权的,显然是从安史之乱中尝到教训,为了维系中央稳妥,削减地方兵力,唐肃宗、唐代宗多次调遣边防军回京,边境实力开始薄弱。
对于西域河西走廊一带,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很快带来巨大反噬:
眼见强大的敌人留下这么一个“漏洞”,于是迅速利用起来,他们先占领了河西走廊,后用武力切断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在当时,都城的文武百官与天以为,西域已经失守。
可是一切远远没有结束。
安西,北庭,河西,陇右仍旧有少数军民坚守,领兵人物就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
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长安联系,只是吐蕃人太狡猾,飞鸽传书的信鸽被射下,企图渡过荒漠的“回京小分队”被在路上拦截,迫害,有去无回。
不知道郭昕最后是用了什么办法,终于有那么几个人回到长安。那场景和西天取经差不多,这几个士兵已经的不成样子。
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781年了!面对他们的皇帝不再是李亨,已经是李豫。
这些人,由于敌人的有意隔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将西域一带战略放弃;相反,唐朝百官也不知道,安西这篇土地自己尚未失去。
很可惜,皇帝李豫已经有心无力(或者说有力无心),六年以后,北庭被敌人攻陷,而守军郭昕等人再一次与朝廷失去了联系。
公元808年,吐蕃万马来袭,郭昕以及几千士兵孤军奋战,这些人均为老弱病残,且由于太多的“未知”,就连替谁在打仗都不知道,最后全部战死。
就在这之前,还有个小插曲:789年,一位高僧,从西域求经书得成回国,途径,发现仍旧为唐军镇守,且纪律严明,后记载于日记。
现代研究者在唐代驻地发现刻有“广德四年”文物,但实则,这个年号只用到二年,就被李豫更改。这更加证明了,郭昕一批守军过得是与世隔绝的日子。这些人等待援军45年,等来的结果却是灭顶之灾。
后记:针对唐朝抽调守边士兵这件事,不能一竿子打死,说它是错的。《剑桥隋唐史》中就认为,这是当时王朝求稳的唯一办法,也是最有效办法。只不过代价有点大。
因为隔绝的太厉害,以至于那段时间记载缺失。808年这个数字,也是史学界根据考古、研究下的一个书面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