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不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吗?

世界历史 2022-07-27 13:20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无论是战场时的勇冠三军,还是治国时的宽厚仁慈,都使他的美名广为流传。然而在赵匡胤的暴毙和皇位的交接上,千年以来却一直困惑着人们。

  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自幼醉心于武术,他独创了太祖盘龙棍和太祖长拳。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指挥能力,让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得到了的赏识。

  赵匡胤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让他在朝堂之上、军旅之中都是,混的风生水起。在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和他的亲信们兵不血刃的接管了江山。欺负孤儿寡母,这让他良心上有点过意不去,立下遗训,后世要对子孙礼遇有加,这就是著名的誓碑遗训。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灭北宋、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共存亡,以及在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

  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在对待被消灭的各个国家的君臣上,太祖也是好好地安置。对一些人的过激做法也完全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不怪罪、不埋怨,更不处罚。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据史书记载,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原先是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喝醉了酒,思念旧主,大声喧哗,失声痛哭。太祖毫不怪罪,命人扶他去休息。

  如此温情脉脉的皇帝,为何在壮年之际却突然暴毙,而接受皇位的不是已经成年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按照中国历代的惯例,皇位应该遵守“父终子及”“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的原则,按理说太祖之后的皇帝怎么也不该是他弟弟呀?可宋朝却偏偏就改了规矩。

  宋太祖为人宽厚,对有手足之情的赵光义更是偏爱有加,兄弟之间的感情确实是非常深厚的。在陈桥兵变时,赵光义也是摇旗呐喊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他自己的长子,只是个“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的职务,名义是相位,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并且终宋太祖一世,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都未封王。而赵光义的爵位是晋王,任开封府尹,有名有实,算得上是实力派人物。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皇族的安危,这已经表明了赵匡胤对他的坦城和完全的信任。

  赵光义显然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他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力培植亲信,网罗可用之材,利用士人亲近皇族的心理,把许多人才收为自己的亲信。他还把触角伸到了皇宫大内,以后在政变中起到莫大作用的宦官王继恩也在他的心腹之列。

  赵匡胤在,解除武将对朝廷的威胁后。蓦然回首,原来身边最大的威胁却来自于自己一手扶持的亲弟弟。或许可以说,太祖在即位之初,确实有让弟弟接班的打算。毕竟是个的年代,自己的儿子又小,作为皇帝也是武将,征战沙场,难免发生意外。这不坊间就流传出了“”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可信度不高,但是,以赵匡胤的性格,多少对这种兄终弟及的事情有过考虑。在他的儿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他一定在心里有过今后传位给赵光义的打算,甚至有可能在两人密谈时透露过,让赵光义当开封府尹、爵晋王已经很曲折地透露了他的心事。不过,在皇位越坐越顺、儿子一天天长大,但是赵光义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变化的。在京城,赵广义的势力也是,关系盘根错节。成为事实上的二号人物。

  对于这些,赵匡胤自是心知肚明。为了打击晋王的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同时为了改善京城防务,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对洛阳有特殊感情。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有很好的天然屏障。相对于一马平川的开封,确实更适合做都城。宋朝建立在战乱频仍的五代之后,五代中有四个朝代曾经定都开封,分别是:、、后汉、后周,而宋朝继承的是后周衣钵,所以也就定都于开封。因此赵匡胤心里很清楚,这个计划很难实施。然大臣们都竭力反对,但太祖不为所动。晋王赵光义此时站出来,说迁都实在不可行,赵匡胤却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听后“叩头切谏”,赵匡胤补充道:“我之所以要西迁,只有一个原因——利用洛阳或长安的山河之险去除冗兵,像周、汉、唐一样定都于易守难攻之地,才是长久之计。”赵光义词穷了,于是用一句话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话来明确自己反对迁都的底线:“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没有回答,等晋王走后,他才对身边的大臣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迁都的理由很简单:杯酒释兵权虽然杜绝了唐末、五代时期情况的发生,但是为了拱卫京师,无险可守的汴梁便不得不出钱养活大量军队,而山河之险则可以省去这一大笔开支。赵光义坚决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他已经在京城培养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团,而迁都则意味着权力圈的重新洗牌!眼看晋王和群臣都反对,赵匡胤只好暂时放弃了迁都的计划。谁知天不假年,就在这一年,太祖也走完了自己人生的历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暴毙,留下了千年谜团。

  太祖在世时,没有立太子。走的突然,也没有指明接班人。由于违反了“父子相承、立嫡、立长”的继位传统,于是太宗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合理性受到后人的广泛质疑,这些质疑主要就是围绕着太宗继位的合法书面依据以及太祖突然死亡的种种可疑迹象展开,无论是“金匮之盟”,还是“斧声烛影”,都让人觉得太宗的不光彩。

  赵广义即位后的一系列手法,更是让人诟病。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抛出了金匮之盟,而后又亲手撕毁了它。赵广义一直心里不是很服气自己的大哥,觉得大哥能干的,自己也行。他,攻灭了,意气风发。不顾疲惫之师,决定再接再厉,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名垂青史。结果在战场上,他充分显示出来自己和太祖的差距,最终大败而归,落荒而逃。将士们找不到皇上了,决定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帝。没想到,闹了个乌龙,皇上自己跑回京城了。这让赵广义心里很是不舒服,后来德昭自杀了,德芳病死了,太祖的两个儿子接连离去,也让人们产生了联想。纵观太宗的一生,为政有余,武略不足。世宗和太祖手下的精锐之师,在他手里败光了,宋朝也由对外的攻势转化为守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