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朝代之一。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少年才子,祸起斗鸡赋
脍炙人口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滕王阁序》,被称为千古绝唱,无法超越。
公元666年,用一篇《宸游东岳颂》一战成名,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轻有为的官员干部。不久,才华横溢的王勃,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大笔一挥写出《乾元殿颂》,辞藻华丽,闻名于世。
见到这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兴奋不已,心想:“我的个乖乖,奇才,王勃真是我大唐奇才!”,王勃从此名声大噪,迅速成为“”之首。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机缘巧合,赢得了沛王的青睐,成为了他的。有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李贤的幕僚王勃,极力助攻李贤,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檄英王鸡文》,为自己的主公沛王,使劲助兴。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大唐的朝堂之上,更是“人体小喇叭,层出不穷”。
朝堂之上的好事之人,将王勃的小小檄文,放到唐高宗手心里,唐高宗怒斥:“王勃就是歪才!皇子们斗鸡,你身为人臣,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激化皇族矛盾,使得皇室颜面尽失,将王勃逐出王府!”
就这样,生于大唐的千古奇才王勃,努力打拼的仕途,就这样让一篇自己的文章,毁于一旦。
二、身犯命案,英年早逝
王勃继承他爷爷的,对功名,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是济世于民。
王勃锐意进取,才华横溢,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唐王朝风波诡谲,“套路一套又一套,一波又一波”,王勃又缺少谋略,以来自卫,让年少无知的王勃防不胜防。
671年秋,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朋友凌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让王勃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王勃参军期间,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好心的王勃将罪犯藏起来,后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天无绝人之路”,本该判斩立决的王勃,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现在看来,王勃在虢州遇到的一些列事故,明显就是一个连环套,欲将王勃置于死地。因为如果说是意外,会有明显的BUG(漏洞)。
《唐书》说,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其中不缺少王勃在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得罪的人士。这个命案,大概率就是同僚设计陷害王勃,这次被祸也是王勃仕途的终结者。
不久之后,的王勃,拖着沉重疲惫的身子,在回去的行程上,遇到意外死亡,年仅26岁。
三、大唐王朝奸臣不断,冤案连绵
其实,王勃善于得罪人,早就可以从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之中,看出端倪。
公元675年,南昌故郡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九月九日,在滕王阁宴请文人雅士和朋友,举办滕王阁的"笔会"。
王勃途经洪都,也在被请之列,阎伯屿叫他女婿吴子章,事先写好一篇经他精心修改的序文,以便届时展露才华,一举成名。
宴会酒过三巡,都督阎伯屿提出为重修滕王阁作序之事,宾客都识趣地托词不作。当请至王勃时,他接过笔墨:“有幸赴都督盛宴,不胜感激。都督盛情难却,不才斗胆试笔。”
阎伯屿心下不悦,走出宴所,凭栏眺望江景,待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赞道:"文章不错,写得真好,奇才呀!"
听见东家拍案叫绝声,宾客才敢慢慢地围了上去,对王勃的序文,赞美不已。而原定的男一号吴子章,他精心准备的的序文,也就拿出来了。
咱们只能说,阎伯屿是大度的,这位一呼百应的人物,没有把王勃的这篇佳作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大唐王朝像阎伯屿这样胸怀宽广的人物,可不多。比如说,著名的就有唐朝奸相,就是一位口蜜腹剑,好话说尽,坏事干绝的人物。这个家伙,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才使得做大,使唐朝由盛转衰。
之前王勃为了展露锋芒,得罪英王李哲,也就是王朝后来的继承人,可想而知恃才自傲的王勃,已经为自己的悲催埋下了伏笔。
公元86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皇太子李贤被废黜,李哲又被立为太子,他原来改的名字也取消了,重新恢复本名。李显是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先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并改名李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
在王勃出事之前,唐高宗就厌恶大臣参与皇室的事情,王勃一路上得罪了不少皇室与封疆大吏。即便是他们心胸宽广,他们的手下,也会见风使舵,偷偷地替主子,干掉挡路石,大唐王朝的暗算组织,集团力量与江湖杀手层出不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人处世,低调的风格,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民间俗语经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让子孙后代知道暂避锋芒。而王勃恃才自傲,一路上得罪了不少权臣,而不自知。最后,只得落了一个意外死亡的结局。而且死因的真相,恐怕难以查清,随着历史的大门关闭,案件会长期被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