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累死的还是病死
对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是累死的吗?
蜀汉建兴十二年,蜀军大营正中军帐,一反往日常态。往日这里,除有要事商议,众文武才齐聚,听候诸葛亮调遣。今日并无战事,这里却聚集了许多人。其中,有大小官员,也有普通士兵。
参军飞马从成都赶来,如离弦之箭一般射入蜀军军营。他急匆匆在诸葛亮大帐外下马,挤过密集的人群,来到诸葛丞相卧榻之前。只见,诸葛亮斜卧在卧榻之上,满脸苍白,紧闭双眼,眼窝深深陷下,颧骨消瘦无比。榻旁,、和坐着,其余众将皆侍立,有些甚至在啜泣。
杨仪来时,姜维赶紧将座位让了出来。杨仪谢座后,轻轻凑近诸葛亮,诸葛亮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微微睁开双眼,将头慢慢侧向杨仪一边,道:“杨参军,你来了。”杨仪瞬间,握住诸葛亮的手,大哭不止。一旁姜维和魏延赶忙劝住了杨仪。
杨仪平复了情绪,对诸葛亮说:“丞相,陛下遣我来问丞相,丞相,谁可继任?”诸葛亮不假思索地答:“蒋琬可继。”杨仪又问:“蒋琬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亮答:“。”杨仪再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闭目不语。杨仪便了解了意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诸葛丞相,这位我们敬爱的贤相,在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后不久,就走了。留下他的身旁人,和后世无数人对他的思念。
通常认为,诸葛亮是积劳成疾而卒的。史载:
其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去世后,诸葛亮扛起了蜀汉,他在蜀汉之中,大小皆揽,遂有陈寿口中的“功德盖世”四个字,可见即便天纵英才如诸葛亮者,那也是要做出来,才能让人叹服的。但诸葛亮事无巨细的代价,就是他得披星戴月,不停忙碌,如此方能处理好蜀中一切大小事务,这也是后人对他行事风格有所诟病之处,认为他不会放权,不够信任别人。这种说法,将诸葛亮之死,归因于他的身体因素。
诸葛亮之死的另一个认识,是他常年不能伸展己志,造成的心力交瘁。这一认识的源头,来自《魏书》:
诸葛亮尽势穷,忧奎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
按魏书的意思,诸葛亮势穷力竭,实在不了解该怎么办了,因此忧虑交瘁,死于蜀道。这种说法,将诸葛亮之死,归因于他的心理因素。
但一部失传千年的古书记载,可能会重塑人们的认知。东晋学者孙盛,曾撰写过一部史书,叫做《春秋》,记载魏晋时期事件。《魏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诸葛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曰:“诸葛亮将死矣。”
一日吃饭不到几升,则诸葛亮必然越来越瘦,越来越憔悴,加上他事无巨细,披星戴月,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和这样恶劣的生活状态,人怎么可能长久。
然而,陈寿是的川蜀人,他怎么可能将这么隐晦的事情,写进正史中?他一定要在正史的《诸葛亮传》里,将诸葛亮之死,写得粗略些,这样,才能给人联想的空间。但其实陈寿根本不必如此,因为诸葛亮的,早已光耀如同日月了。
但从这一点切入,我们可以发现《志》里面一些有趣的地方。例如,陈寿是如何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的潜意识中注入他的意识形态的。
比如,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祁山时,与司马懿交战,陈寿这样记载:
十二年纯,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是诸葛亮本传,记载中,称呼诸葛亮为“亮”,称呼司马懿却为“司马宣王”。《三国志》的传,称呼被作传之人,一律称呼其名,如有新写入者,则第一次称呼姓名,之后简称其名,省略其姓。除了武帝纪和几位“主”传,称呼其为“太祖”或“先主、吴主”字样。
但唯独到司马懿这里,他就成了司马宣王。陈寿是官修史官,他在280年开始撰写三国志,自然要将司马家的人奉为正统。然而不了解这些的读者,读到“司马宣王”时,因为,自然觉得此人厉害,潜意识里,读者就形成了既成映像:司马宣王很厉害。殊不知,这些都有陈寿的刻意心思在里面。
又比如,传中有这样一处记载:
太祖将伐,问荀彧策安出,荀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晋承魏统,陈寿自然要在三国志里将称为太祖,虽然这也如上述例子一样,将“曹操高人一等”的潜台词,慢慢深入人心,但鉴于曹操的确功绩卓著,也还能理解。但“将伐刘表”,就有意思些了。什么样的人,会被讨伐?我想没有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不是“贼、寇、盗”这些字眼。虽然人们在理智上明白,刘表也是当时的厉害角色,是八俊之一。但人们难免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曹操是正义的一方,是主,刘表是非正义的一方,是贼,主子要讨伐贼寇,天经地义,所以,刘表该死。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志里无所不在,以后有机会,我再为朋友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