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 老朱就没有考虑过定都西安
还不了解:定都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何定都南京,而没有选择西安?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曾超过千年。从开始,后来的西汉、、曹魏、西晋、、隋、唐,都是以西安为首都。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长安。而长安则同时作为古代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长安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东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勾连西域,北上则可连通草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符合建都。定都西安,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但是,从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在唐代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代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生活。然而到了唐代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降水量的减少,让西安地区的天时越来越差,关中地区原本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产粮地区之一,但是到了唐代之后,关中地区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量越来越少。气候的变化,让西安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最佳选择。
其次,则是青藏高原地区,政权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并没有任何强大的政权,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胁。但是到了唐代的时候,吐蕃开始逐渐崛起。吐蕃一旦从青藏高原上攻杀下来,就可以迅速攻击长安,这一路上几乎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到了唐代中后期,长安作为唐代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代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宋代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如此一来,宋代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于到了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建立。
元代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来的,在正式建立元代之前,蒙古帝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矛盾,几大汗国纷纷走向独立的道路,而作为大汗的忽必烈,则是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代。
在元代开国的时候,忽必烈也曾考虑过要在哪里定都。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其实还真想过定都西安。不过,当时元代地域极为广袤,除了传统的中原地区之外,还辖有北方的广袤草原。如果定都西安,很难对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终,忽必烈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为首都。北京北上可连接草原,南下可连接中原,相对于西安来说,地理位置明显更好。
忽必烈去世后,元代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代末年。
元代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代暴政。最终,在众多农民起义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势力,一统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代自此开国。
明代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代朝廷手中。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代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代和元军战斗的第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明代开始进行北方,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北方,最终将元代朝廷赶出北京,逃往草原。到了这个阶段,南京作为明代的首都,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南京距离北方边境实在太远,一旦北元代廷再次南下,南京这边便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
所以,等到明代逐渐拿下整个中原,并且收复北京、山西、陕西等地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想到了迁都。
但问题是,迁到哪里?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靠北方,更容易将来抵御。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到底要选哪里迁都,朱元璋其实也没想好。毕竟,这几个地方各有利弊。不过,朱元璋后来还是做了一些选择,除太子朱标之外,老朱其他几个年龄最长的儿子,被分别封到了这几个地方。老二就藩长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开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先去建设一下这几个地方。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等到这几个地方都被建设得差不多,再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迁都哪里。十几年之后,这几个地方的建设逐渐完成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长安。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代外都是定都长安。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间,明代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代的一大遗憾。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代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代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代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但是到了明代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明代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另外,明代时期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比唐代中晚期的时候更加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也就是说,如果明代真的选择定都长安的话,长安城的规模将会极为有限。因为关中地区的土地,此时已经产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明代就需要从江南大量运输粮食,而且长安城能够容纳的人口,也会相对有限。
不过,这些劣势在朱元璋眼里,或许都不是问题。朱元璋是一个打仗、治国都特别牛,但是在经济领域有点过于一厢情愿的。在朱元璋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劣势,或许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迁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往长安进行考察。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代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代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极为满意,所以从来都没想过换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彻底慌了。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再没心思考虑什么迁都的问题,开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而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功臣,为朱允炆清理隐患。至于迁都的事情,此时朱元璋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开始反叛,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代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定都西安,其实真的是因为历史巧合而已。明代刚开国的时候,长安不在明代的势力范围内,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长安。等到一统中原之后,长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设时间,不然无法满足明代的定都需求。再之后,因为朱标的突然身死,导致这个计划被迫停止。等到朱棣即位后,长安已经不再是首选,北京才是首选。
就这样,西安最终错过了成为明代首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