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安排了哪些人来驻守合肥?背后有何深意
时期的合肥,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 今天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公元215年,趁汉中征之际,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是、、,还有区区七千士兵。看上去三位大将守一座城很安全,但据《·李典传》记载“进、典、辽皆素不睦”,意思是说乐进、李典、张辽三人向来不和,有矛盾。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既然不和,曹操为何还安排他们一起守卫合肥呢?难道曹操就不怕他们内斗,白白便宜了孙权?其实曹操的布置大有深意,而且曹操有一条,两项制度来保证三人不会出问题!
一条锦囊妙计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三国志·张辽传》
《》里最喜欢用锦囊妙计的自然是,其实历史上曹操也会用这一招。曹操在西征张鲁之前,给守卫合肥的护军薛悌留了一封密信,并且在信封上注明了“孙权打来再拆开”,这说明曹操对于如何协调张辽、乐进、李典早有安排。
等到孙权大军进至合肥城下,他们一起打开曹操密信,上边的内容是:如果孙权率兵来攻,张将军、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用参战。曹操的这条锦囊妙计有何深意呢,为何是张辽、李典出战,而留乐进守城呢?
首先,七千对十万,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力量极为悬殊攻防战。按理说应该团结一致好好守城,曹操为何偏偏要派人出战呢?这其实是当年守江陵的经验。赤壁战后围攻江陵,曹仁派部曲牛金选三百人出战,结果被周瑜部队包围,这时曹仁亲自出城,两进两出救出了三百敢死队,守城将士惊呼曹仁为“天人将军”。
说白了,曹仁出城秀了一圈,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挫了敌方锐气,二是鼓舞了己方士气。曹操这次安排出战也是这个目的,先让曹魏无敌于天下的冲冲东吴的军阵,挫一下他们的锐气,同时鼓舞七千守军的士气。
张辽的作战风格是勇猛无敌,敢于冲锋陷阵,典型战例就是曹操北征乌桓,猝然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相遇,曹军经过长时间行军疲惫不堪,都有些恐惧,只有张辽请战,并且一战大破乌桓,阵斩蹋顿。但乐进也是非常勇武的,自从跟随曹操就“以胆烈闻”,而且乐进的过往战绩往往都是“先登”、“陷阵”。
张、乐两人既然都是冲锋陷阵类型的将军,而且二人级别相同(张辽时为荡寇将军、假节;乐进时为折冲将军、假节),曹操为何派张辽出战呢?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是张辽之前就在合肥,更熟悉地形,而乐进之前驻守襄阳;二是张辽更擅长骑兵冲阵,乐进“容貌短小”。
两项军队制度
锦囊妙计是曹操的战术安排,另外曹魏军队还有两项制度保障即使三人不和,也不敢闹出乱子。第一项制度,人质。公元197年,曹操征宛城,张绣投降,结果曹操精虫上脑非要当晚就睡了张绣的婶婶,结果张绣降而复叛。此一战,曹操狼狈不堪,爱将战死,长子和侄子曹安民也死于军中。
战后曹操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他不认为自己是因为精虫上脑犯的错,而是认为没有及时把张绣及其将士的家属扣为人质: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
好吗,曹老板怎么说都有理!不管曹操是不是在推卸责任,但自此之后曹操军队的人质制度是建立起来了,所有在外作战将士,家属必须作为人质留在(后为邺城)。比如在青徐地区半独立的等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还有此时身在合肥的李典(典遂徙部曲宗族馀口居邺)。
有这样的制度,先不说将士们仗打的如何,基本上不战而投降敌方的情况很少会出现。所以张辽、乐进、李典虽然不和,但不至于出现临阵投降的情况,这是一项保障。
第二项制度,赏胜罚败。后病死,曹操逐步蚕食势力,公元203年曹操下了一道军令:
己酉,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曹公下令说:“《司马法》规定:将军临阵脱逃要处以死刑,所以有赵括的母亲请求不因儿子兵败被牵连获罪一说。所以古往今来的将军,军队在外作战失败,家人却在朝内受罪。可我调兵遣将,领兵征战,只奖有功之人,而不罚有过之人,这不是国家的法律。现在公布命令:以后众将出征,打败仗的要依法治罪,作战失败的罢免爵位。”
曹操很早建立了军队的赏罚制度,有功必赏,败军必罚,不看苦劳,只认功劳。这条制度则督促在外征战的每位将领,都要全力作战,避免失败,以此来保住自己爵位,避免家人获罪。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曹操敢于把张辽、乐进、李典三个素来不和的将领放在合肥防守孙权,是因为有军队的制度保障,临阵又有锦囊妙计。事实证明,曹操的部署取得了奇效,张八百大破孙十万,估计这已经大大出乎了曹操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