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后到出家为尼,沈婺华经历了什么?
沈婺华,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的皇后。接下来双元制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沈婺华是吴兴郡武康县人,望葵贞宪侯沈君理之女,自幼秀丽端庄,聪慧机灵,记忆能力超强。只要是读过的书籍,大多数都能够记住。而且也很擅长写作,才思敏捷,字迹娟秀。这样出身名门,又才华横溢的女人,当然不愁嫁不到如意郎君。
571年,陈婺华嫁给了太子陈叔宝,成为太子妃。二人是表兄妹关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之时,两人也曾在江南烟雨中,吴侬软语,,度过了一段伉俪情深的美好时光。
后来,沈婺华的父亲去世。作为家中最孝顺的孩子,沈婺华搬到了偏殿,每日吃斋念佛,为父亲祈福守孝。
时间一长,营养不良 ,再加上,容颜娇美的沈婺华,变得清瘦黯淡,憔悴不堪,没了往日的风采。
陈叔宝看到沈婺华这个样子,即心疼又无奈,爱不是,恼不是,慢慢地就疏远了她,觉得和她在一起,枯燥又乏味,让人压抑。
他一有空儿,就往那里跑。张丽华发长七尺,浓黑如漆,光彩照人。更让陈叔宝云里雾里的是,她还精通祈祷技术,在宫中聚集了许多女巫,让她们击鼓跳舞,咿咿呀呀,假借鬼道来迷惑陈叔宝。
有一次,沈婺华过生日,陈叔宝出于礼节上的考虑,带着一盒首饰,过来看沈婺华。可他只坐了一小会儿,就急着往外走。他见沈婺华也不挽留,觉得很没面子,就伏在桌子上,写了一首诗《戏赠沈后》:“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
沈婺华也不甘示弱,微微一笑,随即提笔写了一首《答后主》:“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为留。”
陈叔宝见沈婺华对自己不冷不热,一副去留随便,不解风情的样子,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他觉得还是张丽华好,对自己掏心掏肺,毫无保留,爱得彻底纯粹。
从那以后,的陈叔宝,不但批阅奏折时,带着张丽华,而且还把后宫的管理大权,也交给了张丽华。张丽华长袖善舞,很多大臣与执政者,也都随风披靡。闹得人心惶惶,民怨沸腾。
沈婺华看到北方隋军磨刀霍霍,陈叔宝还在温柔乡里大唱《玉树后庭花》,不知道亡国的危险正在逼近,心里非常着急,屡次上书劝谏陈叔宝,要他以江山社稷为重,亲近贤臣,重塑朝纲,远离女色。时间一常,陈叔宝就火了。有次,他又接到了一封沈婺华的劝谏书,不由得恼羞成怒,就动了废掉皇后的念头,想让张丽华来坐皇后,被他母亲给阻止住了。
589年,大军压境,陈叔宝自持长江天堑,不以为然,所有的军国大事,皆不过问。
结果,隋军没费,就攻入了健康。陈朝灭亡。作为祸国红颜的张丽华,被隋军将领在清溪桥畔杀死。
陈叔宝和沈婺华,因为是前朝和皇后,属于战争要犯,被俘虏抓获,押送到了长安。
并没有难为这对落魄夫妻,尤其是沈婺华,隋军攻入皇宫的时候,陈叔宝和张丽华等人被吓得屁滚尿流,慌不择路时跳到井里躲了起来。而沈婺华却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气定神闲地坐在书房里,诵经读史,等待着隋军的到来。这种胆识和勇气,让隋朝军队很震惊,也让隋炀帝。
604年,陈叔宝去世。他的悼念文章,是沈婺华亲手所写,情深义厚,言辞恳切。每一句话,都是她的心灵之声,。其中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这句话,更是被当做夫妻相处之道的至理名言,流传了一千多年而不衰。
出于对沈婺华才华和人品的敬重,隋炀帝每次下江南的时候,都要叫上沈婺华随行。而江南的氏族大家,看到他们最爱戴的沈婺华,端庄娴静地坐在船上,也就感觉着和北方这个王朝拉近了距离。由此可见,沈婺华在当时的威望有多高,影响有多大。
可惜,隋朝也是个短命王朝,没过多久,隋炀帝就被给杀害了。
沈婺华无处可去,她从广陵,背着行囊回到了自己家乡。她一生无儿无女,陈叔宝也早已远去,红尘对她来说,再无半点牵挂。回到老家后,她选择到天净寺,出家做了尼姑,法号观音。
沈婺华出家时,正是,天下之际,人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沈婺华眼见无辜生灵惨遭涂炭,于心不忍,便装扮成观音大士,用计谋救助了许多老人和孩子。
后来为了躲避兵祸和匪乱,沈婺华隐居到了山东莱山白云庵,伴着晨钟暮鼓,,苦苦修行。而经她救助的老人和孩子们,逃难逃到了全国各地。大家口口相传观音菩萨的相貌和行迹,让沈婺华的名声越来越大,百姓们纷纷绘制观音图像,在家里供奉起来。
自传入中国的几百年间,观音菩萨一直都是男人形象,而沈婺华出家之后,观音就以她为原型,变成了一位面容端庄,慈祥可亲的女子形象。
贞观之年的某一天,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沈婺华在白云庵佛堂的蒲团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从一代皇后,到一个普通的出家人,沈婺华能够体察民情,恤老爱幼,一心向善,让人感念万分。作为女相观音的原型,其临危不惧,处惊不变,至圣至贤的形象,倾注了中国亿万女子数千年的理想,是大慈大悲的显现,是真善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