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当初作为一代枭雄 董卓最后为什么败的那么

世界历史 2022-07-27 16:58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还不了解:一代枭雄为何迅速败亡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初平三年(196年)四月二十三日,一代枭雄董卓成了的刀下亡魂。当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董卓的心里一定是充满着不甘。

  想他董卓,原本只是凉州一个庶族子弟,地位算不低但也算不上高,只能靠着军功一步步往上爬,在血和铁里摸爬滚打,最终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西凉军事集团。

  趁着和宦官势力拼得两败俱伤,董卓渔翁得利,得以进入洛阳控制东廷。

  风光时,董卓兴废立,拜相国,成为帝国的实际主宰。没想到人生巅峰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年时间他的宏图霸业就成了过眼云烟。

  为何会败得如此迅速?董卓似乎是了解的,那就是他的西凉军事集团有着致命缺陷,他也曾努力改变,只是徒劳而已……

  董卓西凉军事集团的特点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少开国君主创业时所依赖的往往是自己的同乡。

  汉朝的太祖高,有着家乡丰沛的兄弟们为他;本是淮右布衣,也是凭借着一帮儿时的伙伴给他冲锋陷阵。

  再来看董卓。他出身在凉州,建功立业也在凉州,形成以他为核心的西凉军事集团本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西凉军事集团和刘邦的丰沛集团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团相比,却又显得“单纯”很多。

  首先是他的核心领导层,包括董卓自己和其手下的四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还有牛辅、胡文才、杨整修等亲信,均为凉州人士,并且是“不习诗书”大老粗。西凉军事集团的核心阶层没有文化程度较高的士族。

  而且由于凉州和等少数民族杂处,董卓等人反而被胡人同化了,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渐染胡风”,因此西凉军事集团是带有浓厚少数民族色彩的组织(以上观点详见本人的《一个庶族基层公务员的奋斗:董卓如何建立凉州军事集团?》一文)。

  再来看刘邦集团和朱元璋集团。虽然两人起家也是依靠着一帮自家兄弟,但明显要高明得多。

  刘邦的核心阶层有后来加入的,出身贵族,明显是属于知识分子一类,朱元璋身边也有、刘基这样的“智囊”。并且在日后的发展中,汉、明两位开国皇帝不断吸纳各地、各阶层的人才,最终成就帝业。

  反观董卓,奇怪的是,他至始至终都没找到一个真正的盟友或盟友集团。

  为什么董卓就这么不招人喜欢?其只是表面,汉末比他残暴的军阀可不少,比如有着屠城纪录的和。

  造成董卓孤立无援的根本原因是西凉军事集团的特点:狭隘的地域性和落后的阶级性。

  狭隘的地域性造成军事盟友背叛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受大将军密召,率军进京逼迫铲除宦官势力。

  打算拥兵自重的董卓实际上并没有离开凉州赴任,接到何进的命令后,他也只是屯兵在河东郡观望。

  结果,宦官下先手干掉何进,之后,宦官集团又被朝中士族消灭殆尽。董卓这才领兵进京捡了个大便宜。

  从凉州出发时,董卓并未带上所有家底,“(董)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千三”。

  董卓担心就凭这么一点兵力镇不住场子,只能耍了个花招:在晚上偷偷把兵调出城,等天亮了再打大张旗鼓回城,造成西凉军源源不断的假象。

  这种掩人耳目的做法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武力支撑。从西凉调兵,路途遥远,难免生变,因此董卓将目标锁定在由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并州军。

  并州军的战斗力与西凉军并列,为“天下劲兵”,受到何进密召,驻扎在河内。

  由于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丁原对此很不满。于是董卓策反吕布,杀丁原,一举吞并了并州军。

  吕布为董卓除了一个眼中钉的同时,还大大增强了西凉军的实力。对于这位功臣,董卓是怎么对待的?

  “誓为父子,甚爱信之”。

  不过董卓对吕布的“爱”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有一次,吕布也不了解做了什么事,忤了董卓的意,结果后者气得拿戟朝他投去。吕布幸好身手敏捷,才逃过一劫。

  “布由是阴怨于卓”,吕布因此对董卓产生了怨恨。

  吕布和“义父”搞不好关系,和“义父”的手下也合不来。

  当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董卓派胡轸(字文才)和吕布迎战。结果“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两人相互拆台,自然是吃了败仗。

  大敌当前,本当勠力同心,为什么胡、吕两人还相互看不顺眼?试分析来说明。

  胡轸是凉州人,而且是“凉州大人”,也就是当地的豪强,是董卓西凉军事集团真正所倚重的人物。在军中的职位为“大督”,此时吕布的军职是“骑都”,要矮了一头。

  在胡轸看来,吕布始终是个“外来户”,而且就这个外来户还为西凉军立了大功,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

  在吕布看来,自己统领的并州军本来就应该和西凉军,谁料到投诚董卓后,还要给董卓的手下打下手,并且还要受到排挤。

  总之,西凉军事集团始终没把吕布当自己人,而吕布也觉得没得到应得的待遇,双方的矛盾实际上是早就存在了。

  《志·魏志·吕布传》中的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

  吕布因与董卓的侍女私通,心里不安,于是跑到王允那边诉苦,说自己差点被董卓所杀。

  为什么吕布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王允?说明吕布对西凉军事集团的不满由来已久,与王允也是早就勾搭上了。因此,之后王允让吕布当内应除掉董卓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是两人早就谋划好的。

  如此说来,董卓、吕布的联合一开始就不是铁板一块。正是西凉军事集团狭隘的地域性,导致对吕布的不信任和排挤,最终失去吕布这个唯一的军事盟友。

  庶族、胡化的阶级性被士族排斥

  马上打江山还需马下治江山,武人出身的董卓也懂这个简单的道理。

  凭借着战斗力爆表的西凉军,董卓可以暂时控制住东汉朝廷,但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还需士族集团的服从和合作。

  以“累世经学”起家,到东汉末已经垄断仕途。他们拥有着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如果得不到他们的认可和拥护,董卓的位置怕是坐不长久。

  董卓进入洛阳后,立即收起自己野蛮本性的一面,装模作样地对士族伸出友好的双手,欢迎他们加入新政权。

  史书上称董卓“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在“”中受到迫害的党人恢复名誉,并重新起用。东、灵帝时期,,在朝的士族看不下去,便抱团向宦官集团开战,落败后被判“终身禁锢”。董卓此举表明他的政治立场是和士族一致的,应该、似乎、也许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二,充分尊重在朝大臣。在董卓任相国之前,他的官职是太尉,与司徒、司空杨彪同为三公,并且待遇规格一样,均可携带鈇锧(一种刑具)诣阙上书。

  三、提拔在朝的名士。如任命周珌为、伍琼为侍中、郑公业为尚书、何颙为长史。

  四、征召大量“幽滞之士”入朝,即给在野的士族卓越分子打开仕进之门,典型的例子如荀爽。此人出身颍川名门,本无意于仕宦,但被董卓强行征召入朝,仅仅90多天时间就从一介布衣做到司空。

  怎么样?董卓对待士族够意思了吧?够有诚意了吧?甚至在关东诸侯兵起时,董卓都没彻底放弃士族。

  董卓迁都长安后,将朝政都委任给王允处理。王允是什么人?关东的世家大族代表,“世仕州郡为冠盖”。

  都说投桃报李,董卓对士族的示好,换来的却是。

  比较温和的如荀爽,当他受董卓征召时是明确拒绝的,只是耐不住官府逼迫才上路,这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公然举兵反抗的有冀州刺史韩馥、兗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等人,可悲的是这些人还是董卓一手提拔的。

  关东士族起兵反董,长安城内的士族则作内应,他们同样是董卓提拔的周珌、伍琼、何颙等人。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周珌,他是凉州武威人,董卓的同乡,连他也要反对董卓。因为他是士族出身,和西凉军事集团的那些人身份不一样。

  为什么整个士族集团都如此不待见董卓?根本原因还是阶级不同而产生的利益、观念不同。

  董卓庶族出身,在士族看来地位低下,何况还“习于夷风”,沦为与羌族等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为伍,因此士族不屑与董卓合作。

  更重要的是,以董卓为代表的庶族掌权,严重侵犯了士族的利益。在士人观念里,掌握政权的必须是他们这些根正苗红的世家大族。董卓是体制外的人,他的崛起是对旧秩序的挑战,心气高的士族集团怎么能够容忍?

  还是用王允的话来证明,当关东诸侯起兵时,他说:“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到底倒向哪边?王允的选择和哪方正义无关,而只和阶级属性有关。王允只和关东诸侯是一类人,而董卓“非我族类”。

  至于最后的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了,王允联合吕布扳倒了董卓,而王、吕两个人,一个是被西凉军事集团排斥的军事盟友,另一个是排斥西凉军事集团的士族代表。

  可怜的董卓虽然做足了努力,但因为他西凉军事集团的上述两个特点,或者说是致命缺陷,到头来还是“没朋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