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死前传位给朱允炆 朱元璋就没有留下后

世界历史 2022-07-27 16:58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传位给,有没有想到会反叛,为何没有留下对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太子去世之后,朱元璋之所以会大肆屠戮功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并坐稳皇位。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大臣们的确无人造反,偏偏是燕王朱棣将侄子从皇位上推了下去,那么的朱元璋,为何对这些没有丝毫防范之心呢?

  朱元璋没想到藩王造反,朱棣基本属于被逼造反

  为了确保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主要的清除对象,便是那些难以控制而又声望卓著的开国功臣,而对于自己的儿子们,朱元璋根本没想到他们会造反,因而防范心理显然不是太强。

  朱元璋当初为了守护边疆安全,这才分封诸子为王,并赐予其一定统兵之权。朱元璋在世之时,藩王们之中虽说有几个平日里多有违法之事,但总体倒也算安分,因此朱元璋又岂会疑心他们?

  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们其实最初也并无造反之心,燕王朱棣之所以最终会造反,基本是被朱允炆逼上了绝路。

  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年6月),朱元璋驾崩,同年五月十六,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然而,朱允炆即位还不到两个月,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朱橚便被以意图谋反为由,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华。同年十二月,朱允炆又下令对北平官员进行调换,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令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并调走了原本隶属于朱棣管辖的大军。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燕王朱棣派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则趁机收买其为燕王府内应,葛诚回到北平后暴露,这使朱棣觉察到朝廷的险恶用心,于是亲自入朝试探,预感到形势不妙后,返回燕王府后便以患病为由闭门不出。

  建文元年(1400年)四月,齐王朱榑也因意图谋反被废为庶人,囚禁于京城。不久,代王朱桂也被废为庶人,软禁大同;湘王朱柏同样被人告发谋反,朝廷大军包围湘王府,朱柏不堪受辱,与妃妾等阖宫自焚而死。

  同年六月,建文帝又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同月,燕山百户倪亮上书,言称燕王朱棣与于谅、周铎等人密谋造反,朝廷下令将于谅、周铎捉拿至京师处死,并下诏斥责朱棣。兄弟们的遭遇,再加上自己周遭的形势,此时的朱棣恐怕已经是心惊胆战、了,但他仍然没有想要造反,而是希望能够,为此不惜装疯,但却被长史葛诚戳穿。

  建文元年(1400年)七月,朱棣派人前往京师奏事,结果使者被等抓获审问,言行逼供之下,使者无可奈何只得承认燕王朱棣密谋造反,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七月初四,接到密旨的张昺、谢贵率兵包围燕王府。

  然而,奉旨捉拿朱棣的张信,却提前将消息透露给了朱棣,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摆在朱棣面前的只剩下了两条路,要么,要么起兵造反。于是,朱棣用计捕获张昺、谢贵、葛诚、卢振,将四人全部处死,随即起兵造反。

  如上,朱允炆削藩其实并无问题,但其不仅手段阴险(先有人告发谋反,后突然派兵抓捕),而且太过狠辣(全部废为庶人,迁居边荒之地)。即使如此,朱棣最初也并未选择造反,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朱棣先是闭门不出,后又装疯自保,然而朝廷仍未打算放过他,当朱棣被逼入退无可退的境况后,不想像其他藩王那样被废的朱棣,也只剩下了造反一条路可走。

  朱元璋虽未留下后手,但依其布局朱棣毫无成功可能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的造反本就是被逼出来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有所防范。但是,朱元璋虽然没有留下后手,但如果一切按照朱元璋原本的布局,那么朱棣即使造反,也基本毫无成功的可能,可这一切偏偏全被朱允炆给破坏了。

  1、藩王原本可互相牵制,削藩却给了朱棣空间。朱元璋虽然大封诸子,但诸王之间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我们就以燕王朱棣为例,其东北有辽王,北方有宁王,西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要这道这些王爷都曾有带兵经历。这种情况下,朱棣一旦起兵谋反,立时便会陷入的境地。然而,建文帝削藩之时,却先后将周王、齐王、代王全部废除,又将谷王囚禁、辽王也在朱棣起兵后被召回南京,再加上晋王朱棡、鲁王朱檀也在朱元璋驾崩前夕薨逝,宁王在削藩后又自身难保。如此情形之下,反而使得朱棣失去了牵制,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也是其起兵后能迅速控制河北地区的重要原因。

  2、朱允炆并非无将可用,但其却偏偏用人失当。虽说朱元璋在位后期屠戮了大量功臣,但当时朝廷也并非没有能征善战之将,纵观整个靖难四年,平安、徐辉祖、等人都表现极为出色,但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有的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用,有的则是因为与朱棣有关,不敢予以重用。那么朱允炆启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其先后启用了、、梅殷三人为帅,其中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战争经验之外(还因一次小败而被撤换),而李景隆只是曾经负责练兵而从无带兵经验,而驸马梅殷虽然曾受朱元璋遗命辅政,但他也仅仅参加过一次检阅凤阳留守司大军的经历。结果,导致朝廷白白损耗百万大军,反而使得朱棣越战越勇。

  3、原本是以天下敌一隅,却因改革不当失去支持。朱元璋虽然是位好,但对待官员却极不友好,因此满朝文武对于朱允炆这样一位“仁厚”君主,本是抱有极大憧憬的,但朱允炆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却使其失去了朝臣们的支持。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重用、齐泰和黄子澄三人推行改革,这三位虽然是,但却没有任何执政经验。其中,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倾向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的目标便是改组国家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而方孝孺则更为极短,他始终坚持以恢复“周礼”为目标,完全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是,在这三位的改革大将的操持下,今天改革衙门的名字,明天改革地理名称,今天裁撤这个衙门的官员,明天又为另外一个衙门提拔官员,结果非但没有改出个明堂,反而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官员、百姓对此都极不适应,这是导致靖难四年朝廷实力未能完全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4、朝廷兵力原本较充裕,朱棣南下却毫无抵抗力。明代初期,在尚未完全崩溃的情况下,明代各地大军的战斗力尚有保证,而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在兵力上本应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明初镇守各地的武将有不少都是曾随藩王出征升上来的,这些武将与藩王的关系极为密切,再加上朱允炆的重文轻武和朱棣“”的起兵理由,导致各地武将在靖难中始终呈观望态度,更有大量武将直接望风而降,朱棣南下成功渡江便有守江将领投降的原因。要了解洪武年间南京驻扎有多达48卫大军,总兵力多达近40万,结果当李景隆遭遇两次战败后,朝廷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最终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最终导致京营兵力空虚,再由大臣外出募兵补充京营,可是还不等这些募兵大臣回来,朱棣便迅速渡过长江,一口气杀到了南京城下。

  综上所述,朱元璋临终之前,根本没有预料到藩王会造反,因此并未留下什么对策,然而即使如此,朱棣本来起兵造反的成功率也几乎为零,但偏偏是由于朱允炆的一系列奇葩操作,最终导致自己战败,使得朱棣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