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给面对党争,是什么样的表现?
,中国开国,原名重八。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明朝,“党争”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在明朝的前期因为朱元璋的驾驭本领了得,还能够将“党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利用“党争”来消灭政治对手。
从而实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是到了后期,“党争”就变得无法控制了,很多时候,很多国策都因此而夭折,最终将明朝送上了断头台,成为最悲催的存在。
明朝初年,“淮西党”以为首领,包括汤河、、胡大海、安徽籍军政官员都属于淮西集团领导人。
其中,朱元璋是他们最大的靠山,这个集团里面的很多人,从小就跟朱元璋一块儿长大的,所以从心里面从感情上面来说,更容易被朱元璋所接受,也是“淮西党”行事高调的主要原因。
而“浙东党”则是以为首,以浙东文人士官为基层骨干,掌握了明朝政府的很多实际权力。
有人说“淮西党”是朱元璋在朝廷里面的老乡会,由于都是老兄弟,老部下,在建国之后的待遇自然也是比较好的。
而“浙东党”由于是后期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所以功劳并没有前者大,所得到封赏自然也少了很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朱元璋明明知道“党争”的危害巨大,还要纵容两党斗得你死我活呢?这里面有朱元璋自己的考虑,甚至说得上是非常机智的。
首先,利用“党争”来平衡朝廷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家都是朱元璋的打工仔,都是明朝的臣子,各人有个人的势力,各人有各人的缺陷。
而朱元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双方在互动争斗的时候,暴露出自己的缺点,以便自己能够渔翁得利,然后一网打尽。根据《》记载:“(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
这开始了朱元璋收拾“淮西党”的步骤,经过,先后有三万余人被杀被流放,这其中包括了“淮西党”的大部分人,如李善长,蓝玉等大官有20多人。
而“浙东党”随着刘伯温死的不明不白,也就渐渐地消沉了下去,最后两个派系都被朱元璋打压了下来。
其次,利用“党争”剪除潜在的威胁,为了皇孙的上台做准备。由于太子的英年早逝,让朱元璋不得不为了继承人的问题而烦恼。
虽然皇太孙朱允炆是名义上的继承人,但是他年纪轻,威望不高,很难镇得住两党的元勋。
因此朱元璋只好自己唱黑脸,先杀掉一批尾大不掉的功勋之臣,在安排一批与朱允炆年纪相仿的人进行辅佐,那么大明的江山就可以永保无虞了。
朱元璋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开国功臣,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同样是不手软,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明王朝的正统继承,可谓是。
除了诛杀功臣之外,朱元璋在培养自己的儿子朱标以及孙子朱允炆这件事情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根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自己唱黑脸杀功臣,而由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对自己的严法进行矫正,其实也是一种很高明的策略,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继承人是有德之人,就不会群起反抗了。
虽然诛杀功臣的做法,导致后期在发动的时候,朱允炆没有人可以依仗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要不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朱棣未必能够得手。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虽然最后千算万算,算漏了自己的四儿子,但是如果不杀掉那些功臣的话,后世还真的很难料,保不准又会陷入到军阀混战的格局之中,这才是最危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