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湝:北齐神武帝高欢第十子,年少聪明且明察
(538年~577年),字子道,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宗室大臣,北齐政权奠基者之第十子,母亲小尔,曾名义上成为北齐。
天保元年(550年),封为任城王,负责镇守晋阳,总理并州事务,迁检校司徒、太尉公、并州录尚书事。天统三年(567年),迁检校太保、并州刺史,。位任宰相。武平元年(570年),迁检校太师、司冀二州刺史,迁太宰、右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青州刺史。武平五年(574年),平定崔蔚波叛乱,迁左丞相、瀛州刺史,累迁大丞相。承光元年,伏诛。
人物生平
明察秋毫
高湝年少而聪明,天保元年(550年)六月,高湝被封为任城王。自孝昭帝、武成帝在位期间时,车驾还邺,他们常令高湝镇守晋阳,总理并州事务。后又任司徒、太尉、并州录尚书事。天统三年(567年)八月,任太保、并州刺史,加封正平郡公。当时有一位妇人在汾水洗衣服,有一名乘马人换了妇人的新靴,妇人就只好拿着他的旧靴去州衙门告官。而高湝就召来住在城外的居民,展示那对靴子,说:“有一位乘马人在路途上被贼人劫害,遗下此靴,你们之中有没有此人的亲属?”一妇人哭诉:“我的儿子昨天穿着此靴去妻子的家!”不久就捕获那乘马人,当时的人认为他十分明察秋毫。
位任宰相
武平元年(570年)二月,高湝迁任太师、司州牧,再为冀州刺史,加封太宰,后成为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武平五年(574年),青州人崔蔚波夜袭城,高湝在仓卒之际击退贼人,破崔蔚波的军队。后来拜为左丞相,转任瀛州刺史。后来后主逃至邺时,加封高湝为大丞相。
幼主禅位
安德王于晋阳称帝时,派遣刘子昂向高湝劝说归顺高延宗。但高湝不听,执捕刘子昂送到邺。其后幼主逃至济州时禅位给高湝,但让位的诏书还未抵达,幼主便被周军俘虏。高湝与广宁王高孝珩在冀州召募四万多人,攻打周军。当齐王宇文宪来伐时,他先遣送降书及大赦诏,但被丢到井中。战败后,他和高孝珩都被擒。宇文宪问:“任城王,这又何苦呢?”高湝说:“我是北齐神武帝之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独存,当逢国家灭亡,今日死去,无愧于祖先。”宇文宪十分敬佩,归还他的妻子。快到邺城前做个梦,梦见一众人等皆被杀死,他醒后在马上大哭,跳到地上,血流满面,高呼“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了”,到了长安,果然与后主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