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钜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明朝是什么存在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人们会发现宫廷当中不仅有宫女,同时还有,今天双元制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种特殊的人存在在,他们生活在宫里专为皇族服务。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宦官,至今历史上的宦官大多数风评都不好。
很多宦官在拥有权力之后就开始扰乱朝政,最著名的莫过于时期的。当然历史中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宦官,明朝时期的陈钜。
在明朝百姓眼中他是名声最好的头子,一心一意为国效力,在他去世之后,百位官员扶棺下葬,享受了极高待遇。
入宫为宦官
1539年,陈钜出生于北直隶安肃县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徐水县一个村庄里。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没办法抚育他成长,无奈之下就决定将他送进宫当太监,换取一些费用。
进宫当太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当时贫困的年代,想要进宫的人非常之多。
阵矩的机灵从一大群小孩中脱险而出,就这样9岁的他被选入宫中成为了一个小太监。看过宫廷大剧的人都应知道,太监是有师傅的。刚入宫的他也是要被分配给一个老太监,当徒弟的。
上天对陈钜还不算太差,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具有报国情怀,掌握大权的好上司高忠。高忠虽然在宫中生活多年,但他一直保持着善良的心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上司,才教导陈钜立志。
入宫的第3年,边境发生了民事暴动。陈钜的师傅高忠作为的得力手下,他亲力亲为去前线防守击退敌军。
这件事情也极大的激励着陈钜要报效祖国的愿望。他的学习治理国家的相关知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为国效力。
陈钜虽然是太监,但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自己没有接触的领域,在同一批小太监中他是最刻苦学习的那一个。
这几年的刻苦学习也让他有了很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比朝堂上的那些差。
很多人都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不凡,当时陆炳看到他之后,就认为小小年纪的他就有如此大的魄力以及丰富的学识,将来他的成就不在他之下。
辅助皇帝
陈钜在陆工之后就十分受高忠的宠爱,高忠也一直将陈钜视为己出一心一一教导他。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陈钜在宫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慢慢有了一些权利。明朝的皇帝,是所有中过得最悠闲自在的。
他很少上朝处理政事,将朝廷上的事情都交给了和这两位信任的人。1582年,张居正因病去世,万历皇帝就将张居正生前的工作全部交给了陈钜来负责。
陈钜一时之间就成为了最有权势的宦官,他开始正式辅佐皇帝治理朝政。当时的明朝昌盛强大,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官员对老百姓作威作福。
陈钜辅助皇帝治理朝政,免不了要经常外出行事,但是陈钜却与其他的宦官不同,他没有以权力去迫害百姓。后来陈钜奉命押送因为犯罪被贬的朱延堂到凤阳。
经过家乡时,他还来到家乡的祖坟祭拜。很多当地的老百以为他与其他宦官一样会收取礼物,迫害百姓。
有一些阿谀奉承的百姓知道了之后,准备好了丰富的礼物来到驿站找他。然而他面对这些金银珠宝却丝毫不动心,将这些礼物退了回去。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是安安静静的待在驿站书写文章,不会大张旗鼓的去惊扰当地的百官员。他不仅不破坏百姓,反而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他出资修建当地庙宇,学堂等,这让沿路的百姓对他大有好感,驿站的人也称他为“佛”。
东厂头子
陈钜掌管了东之后,东厂在百姓眼中一直都是一个较为恐怖的存在。在陈钜掌管东厂之后,为人正直能顾全大局,做事情有肚量不计较。
面对被关押在东厂的一些臣子,他一直是多方曲意保护。“祖宗法度,圣贤道理。”这8个字也成为他一生的至理名言。
除了对犯人大度之外,他还时常进谏,匡正神宗失德之处。有一次和驸马杨元春吵架,两人愈演愈烈,杨元春实在受不了,一气之下就跑回了老家。
荣昌公主就将此事告诉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知道之后就召集陈钜跟他商议要如何惩戒杨元春。
陈钜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就对万历皇帝说这是闺房小事,怎么能惊动皇上呢?传出去的话怕是影响不好。万历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最终只让杨元春到学习礼仪。
在万历皇帝统治期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内外的“妖书”大案。当时宫里的一位妃子与朝臣勾结预谋要更换太子,便匿名写了一份奏折。
当时皇帝十分震怒,让陈钜下令搜索制造这份妖书的人。当时受牵连的人很多,很多官员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都想利用这件事情打压自己的政敌。
他们都找到了陈钜想要以重金,嘱咐陈钜帮忙。陈钜面对着这些朝中大臣都正言厉色地拒绝了他们。
通过这一件事,有很多人认识的陈钜,他也认识了许多官员,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都十分钦佩。
百官扶棺下葬
后来陈钜长管着东厂、监察、纠政等重要职位,那时候的他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拥有至高权力,但他始终秉承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这8个字。
他廉洁安静,从不滥用权力,不扰官不害民,一心一意为明朝百姓着想。
在陈钜掌握大权的这些年间,明朝实现了中兴,国家变得更加安定。他也因此受到了许多官员百姓的爱戴拥护。
陈钜在宫中去世后,万历皇帝赐他“清忠”并根据他的遗嘱,像高僧一样让他下葬,为了彰显陈钜的功绩,万历皇帝还派人保护了墓地和祠堂。
当时朝中的众多文武大臣,与其百姓都自发的穿上素衣送他安葬。这位被称之为“佛”的宦官至今仍有人在祭拜。
能让皇帝如此尊重的太监在历史上寥寥无几。他用他的善良、真诚、公正对待文武百官,对待百姓,他值得让百官、百姓亲临吊唁,值得“佛”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