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先帮助太平公主后 李隆基为什么转头将人
今天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看一看。李隆基为何先帮,而后又发动政变诛灭太平公主?
事实证明一点也不会审时度势,早在时期就出现了能够当面斥责子孙的李隆基,这么一位的柱石人物。武则天的亲信自然明白李隆基的能力,因此起草的遗诏时候特意加上要李隆基的父亲辅政。可的韦氏一党不愿子孙插手政事,认准了李氏子孙的懦弱胆怯,将相王李旦完全排斥在权力圈外。李隆基优秀不凡的见识在这里得到展现,他静下心来思考局势,韦氏的崛起对谁最不利,那当然是姑姑太平公主。
不论天下是李家的还是武氏的,太平公主都能够做一个干涉政事的皇室公主,可韦氏一党如果得到权势,那么自己是决计进不了权力中枢。李隆基的想法和太平公主,姑侄两人开始坐到一起商量铲除韦氏的决策,李隆基明白太平公主不愿被权力排斥的心思,太平公主也了解李隆基想要立一番功业的野心。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爱女,武则天在培养女儿方面,倾注大量心血,李隆基是李旦的庶出子,能力和见识在皇孙中名列前茅。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隆基向手下传达发动政变的指令,士兵早已对的韦氏恨之入骨,纷纷拔刀以示响应号召。李隆基就这样带着近万人的大军涌入宫城,清洗诛杀了韦氏一党,这场险些夭折的政变以李隆基的胜利告终。父亲李旦即位称帝,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也成为决策朝堂的关键人物,然而唐王朝的政治危机才刚刚开始。
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样一场政变足矣,也让心服口服的长子李成器将位置拱手相让,可昔日的盟友太平公主却没有这么好说话。
李旦显然是个和事佬性格的人,他能看出太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针锋相对,只好选择两头都不得罪的行为方式,采取相安无事的处事方式。当有军国大事需要裁撤的时候,李旦在接手处理的时候,这边问问李隆基的意见,那边想想太平公主的建议,总之是尽量做到平衡感。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敌意日益增长,她鼓动部分朝臣对李隆基的血统产生质疑,认为李隆基是庶出子,论理该让嫡长子李成器做太子。李旦虽然有些胆小怕事,但也了解天下是儿子李隆基从韦氏那里夺来的,没有李隆基的话,李氏子孙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每当遇到请求改立太子的奏章,李旦都会装作看不见,然后若无其事地扔到一边,继续对李隆基委以重任。太平公主看到“血统论”不成功,就又编制出“星象法”,趁着天空有流星、彗星,赶紧让那些方士入宫劝告李旦,故作紧张地说帝星有变。
哪成想搬起石头咋砸了自己的脚,李旦听后认为这是老天想要李隆基继位的征兆,太平公主的这一出计谋反倒加速了李隆基的继位进程。李旦是不是故意装傻充愣,我们不难猜出,因为李旦的做法无异于保护了太子,粉碎了太平公主改立太子的阴谋。李旦退位后仍旧掌握军政大权和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是李旦想要庇护妹妹的初衷,手心手背都是肉,太子是亲儿子不假,妹妹也是亲妹妹啊。
尽管李旦退位后不肯袖手旁观,李隆基还是果断对太平公主的党羽出手,一举铲除掉太平公主的势力,至此的乱政祸患彻底清除。李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退位反倒加速妹妹的垮台,的情况下接受现实,索性将权力全都移交给李隆基,自己躲在宫内安心养老,度过余年。
而对于权力的渴望这个真实的目的也成为了他发动2次政变的初衷,也更让他在即位伊始励精图治,只不过惋惜的是由俭入奢易,最后却以一场导致大唐风光不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