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武则天为何没有清算狄仁杰?原因是什么
,与高宗并称“二圣”,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 双元制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懂做官,他包容了武则天,这对武则天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里,总是把二人的形象描绘成“君臣师友”。
失权在公元660年前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李治开始依赖武则天行政,这给了武则天大量的执政机会,但武则天没有乱政,反而把很多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作为后宫,摄政的武则天也是如履薄冰的,她跟李治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必须要打压政治贵族,特别是以前的关陇老贵族集团,但他们夫妻二人想要的效果不一样,李治是想肃清障碍,提高皇权,而武则天则是扫荡传统,自立创新。
这个“创新”,就是当女皇帝。
狄仁杰的政治发迹于唐高宗“撂挑子”前后。
事实上,狄仁杰、李治、武则天三人的年纪相仿,狄仁杰虽然是族人(高祖是的车骑将军狄湛),却是正儿八经走“”出身的,而狄仁杰的政治道路上,也是受的恩惠最大,没有太多的贵族裙带,这让狄仁杰和李治、武则天有着一种共同的理念。
于是狄仁杰很“巧合”地走上了“司法”的道路,要知道自古以来只能动摇贵族根基的,就是司法机关,因为贵族的本质就是纵容势力对基层的剥夺,司法机关主持公道,就是在打击贵族触手,传播朝廷的公正。
公元676年,狄仁杰当上了“丞”,成为中央司法机关的二把手,这一年狄仁杰46岁,他的直接负责人正是“天后”武则天。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但这不代表狄仁杰支持武则天造反,因为狄仁杰做的事情是本份,他没有越界,没有站队,他不跟的祖父一样和李治私下要“扳倒”武则天,把自己的态度摆明白,这是狄仁杰最好的“明哲保身”的方法。
即便是到了679年,狄仁杰都还是以“知顿使”的身份陪着唐高宗巡幸山西,知顿使就是负责皇帝的行程、起居等等计划的,这个职位不是十分信任的人,都当不了。
而这一年,武则天和李治的“矛盾”已经很重了,李治深知放权放过头了,被限制得死死的,这种背景下,狄仁杰该做官做官,该断案断案,可能李治和武则天都暗示过狄仁杰“站队”,但狄仁杰只要装傻,两人都没办法。
狄仁杰的逻辑也很简单,主要是两个原则:
1、得让我做官,而且得让我做好官。
2、权力可以不在李家手上,但皇帝一定要是李家人。
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持续摄政,且超越的界限越来越多,引起了李唐皇室的反弹。
从这一年到武则天登基的690年,七年的时间里,其实是狄仁杰人生心灵一个改变的重要阶段,也是他和武则天关系最关键的阶段。
如果狄仁杰执着,把对李唐的忠诚也像他的“公正”一样输出,那么他将迎来的,就是李唐皇室的拉拢,武则天的报复。
可武则天、李唐起兵反抗这件大事,背后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狄仁杰承认,武则天是一个有手段、有能力、有抱负的执政者,在这点上,武则天会比李治更好,其次,李唐很多起兵的皇家人,心里都是想着夺权,一路平叛过来,都是对百姓的欺压,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人。
比如李贞起兵的时候,就纵容手下烧杀抢掠,而朝廷的张光辅带兵平叛,私底下干的事情和李贞一样,引得狄仁杰大怒,狄仁杰直接骂张光辅比李贞更可恶,更像反贼: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
狄仁杰说得话还非常狠,他说一个李贞死了,但是有张光辅在,却是有千千万万个张光辅生了,这件事情直接让狄仁杰被嫉恨,后来被朝廷张光辅一派处处排挤,最后被贬官,他直接远离中央,避开了武则天屠杀李唐皇室最关键的公元688年。
贬官给了狄仁杰苦闷,给了武则天机会。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她登上皇位,这一条路太过残忍、血腥,争议也很多,她必须要做个好皇帝,不然,她需要的,是纯粹的人才,而且是忠诚于她的人才,她想到了狄仁杰。
之所以说狄仁杰被贬给了武则天机会,那就是因为给了武则天可以“”的空间,她只要提拔狄仁杰,狄仁杰就会感激她,就算心里不感激,表面也必须感激。
武则天也是这样做了,这可以说是个阳谋,作用有二:
1、施恩于狄仁杰,让狄仁杰忠诚于她,如果狄仁杰不忠诚,那就和他本身的人格相悖。
2、把狄仁杰打上“”的标签,捆绑战术。
次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却不再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两个职位是一个意思,区别在于,后者是武则天“周朝”的官名。
一声叹息,狄仁杰认命了,他和武则天那似有似无的矛盾,终究还是被解决。
在狄仁杰的心里,他其实也把武则天当作是李唐的一份子,唯一有疙瘩的,就是武则天改朝换代,可人的东西,时也命也,他想继续做官,做个好官,只能靠武则天,审时度势,狄仁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武则天的确是个公正的皇帝,这一点要比很多皇帝要好。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
自此起,武则天和狄仁杰成为亲密战友。
当时的武则天,身边养着男宠,仗着武则天到处惹人,但是朝臣们大部分都不敢忤逆武则天的男宠,只有狄仁杰和少数几个老臣动手打了武则天男宠,后者找武则天主持公道,武则天反而劝他息事宁人,不要去惹狄仁杰等人。
所以武则天不是傻的,她当皇帝的时候,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奢靡”,又是支持女儿卖官鬻爵,又是斗杀政敌,自己还花大价钱打造“神都”洛阳,可她却知道自己有哪些人才的底线不可以触及,如果狄仁杰阻止她,那么她就要听话。
狄仁杰当宰相期间,他和武则天一同完善了“科举”,隋唐自开科举之后,没有像武则天在位的时候这么公正过。
以前的科举,既是要靠关系,又要花银子,有的普通人即便是考中了,那很有可能一辈是县城的二把手,比如著名的宰相张柬之,二十几岁进士及第,却一直当县里的二把手当了快五十年,动都不动一下,这不是黑暗又是什么?
武则天这样做,是为了更加彻底地扫除政治贵族对皇权的束缚,关陇八族到了武则天的武周朝,才真的算是消亡了,而狄仁杰这样做,给他收获了很多“门生”,很多真正来自于基层的人才,都是通过狄仁杰提拔的,这也是狄仁杰在朝廷的声望那么旺的原因。
对于武则天而言,她需要的是政治伙伴,但却对她的位置没有威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她的儿子、,都是不适合的,狄仁杰就非常适合了,武则天的确也把狄仁杰当作了她的“”,但比起魏征,狄仁杰还能出去办事。
不过狄仁杰也不是没有过危机,当年武则天培养了一个酷吏,名为,来俊臣本身就是个地痞流氓,却趁着朝政巨变之际,用残忍的手段上位,被武则天提拔,他得以晋升的功劳就是:造假诬陷。
狄仁杰很不幸被来俊臣盯上,被来俊臣硬生生编造出一个“造反案”把狄仁杰抓捕入狱,幸运的是狄仁杰急中生智,没有为了所谓的骨气去送死,后来秘密联系上武则天换回了清白,也除掉了来俊臣。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武家人发现了狄仁杰的威胁,特别是、这些人,她们想要武则天把江山给他们,狄仁杰多次阻止,武家人因此把狄仁杰恨之入骨,多次提出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反对了。
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武则天老了,狄仁杰也老了,人老了就会,反而是这个双眼浑浊的年纪,他们彼此却更接近了,武则天经常说一些心里话,狄仁杰也很大胆,该说什么就说什么。
或许狄仁杰当时已经有病痛缠身了,武则天感受到了一种悲凉,这是她还是皇后时的亲密战友,于是武则天让狄仁杰以后看到她,不用跪,也让朝廷没有大事,不允许打扰狄仁杰: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这几年的宦海浮沉,狄仁杰可谓是不变初心,他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受到了的好评都是很高的,狄仁杰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威望的宰相,最起码在武则天的朝代里,狄仁杰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百姓。
在狄仁杰即将隐退之际,武则天还向狄仁杰问询能当宰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欣然同意,张柬之老来腾飞,当上了耄耋宰相,这里面就有狄仁杰的很大帮助。
而狄仁杰的晚年,对李唐江山的看法很坚决,他告诉武则天,这江山以后,还是要还给李唐的,至于给武三思等人,这不是天下民心能够接受的。
其实狄仁杰的言外之意就是:
“你死了以后,就把江山还给李显或者李旦就行了,你当皇帝这件事情,我们没办法追究,但要是给武家人,那么我们第一个不同意”。
知道以狄仁杰为首的朝臣不同意,武则天没再坚持,听从狄仁杰的建议,宣布还政李唐。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悲呼朝堂明明人满为患,但实际上却如同空空如也,武则天知道,她再也不能说心里话了,老天带走了狄仁杰,实际上是带走了武则天这么多年心里的寄托。
而狄仁杰最后的善终,并不是武则天单方面的善待,狄仁杰有几乎整个朝堂的支持,新的宰相是他推荐的,官员是他提拔的,民间的百姓大多受过狄仁杰的仁政,即便是李显和李旦,都因为狄仁杰的劝阻保护了多次。
李显再次即位后,追封狄仁杰为司空,李旦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可见他们对狄仁杰,也是有着重要感情的。
在大唐,狄仁杰一直都是一个官场的杰出代表,他蜕变于一个特别的时代,特别是完成了科举对人才择取的取向改变,光是这一点,就足够他的名声屹立不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