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三次哭祭项羽是为了什么?
三次哭祭是为了什么?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当然是政治作秀,而且只有一次,而不是三次。
秦末争霸的舞台,,结果太戏剧性了,一直所向披靡的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刘邦和一帮草莽联合笑到了最后,造就了汉初诸侯分封,共享天下的格局。
垓下之战,项王突围,刘邦悬赏万户侯求项羽项上人头。项王自刎后,尸体被将士争抢,大卸五块,那场面应该惨不忍睹!
项王死后,楚地都归附了刘邦,只有鲁地还有项羽的亲信李将军帅众抵抗,不肯投降。刘邦派人将项羽的人头拿到鲁地,昭告所有人项羽已死,最终刘邦以''鲁公''的名义和葬礼等级,将项羽的人头安葬在谷城。
刘邦以''鲁公''之礼安葬项羽是因为当初沛公和项羽一起效命在帐下时,楚怀将项羽封为“鲁公”。
从这已经看出“成则王侯,败者寇”的味道。项羽一世英雄,曾经号令天下,号称,最后竟以“鲁公”这样卑微的身份被安葬。即便这样也可能是亲信将士以“放弃抵抗”换来的。
刘邦为了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气度和胸怀,亲自为项羽发丧至哀,哭祭一番离去。
有人会说刘邦哭祭也许是真心实意,出于之情。
那你看看有没有这可能?
一、几次从项羽手中
是继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战死,项羽以不凡的魄力,挣脱楚怀王的桎梏和排挤,从宋义手中夺回军权,他一路带着英雄的光环,一直是秦末舞台上的主角。
刘邦至少三次从项羽手中死里逃生:
第一次,众所周知的
第二次,,项羽用几万打败了刘邦几十万的联军,打得刘邦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捡了一条性命,丢了老爹和老婆,甚至连儿女都要几次踹下马车。
第三次,楚汉军队在广武对峙,项羽说,不忍因两人争霸让天下百姓受苦,让他出来单挑,刘邦不敢,还在两军阵前宣布项羽的十大罪状,被项羽一箭射中,险些丧命。
试想,刘邦再大度,想起这些估计也会恨得咬牙切齿。
二、项氏族人都改
项羽死后,刘邦虽没有诛杀项氏族人,还有几个人封了侯,像在鸿门宴前给刘邦透露信息,在鸿门宴上为刘邦“挡剑”的就被封为射阳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这些人全部得改为,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羞辱。
古人敬奉先祖,不能辱没祖先是人最大的信仰,也是做人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底线。改姓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奉祭自己的祖先。试想本是赫赫的贵族项氏家族,到汉初刘邦称帝,逢年过节都得撅着屁股,去跪拜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祖先,这是怎样的一种羞辱。这些活着的项族人,以受辱换来不过是''苟且''。
三、贬低项羽,让旧部直呼的名字
刘邦为了贬低项羽,让归降的原先的项羽的旧部直呼项籍的名字,只有郑君不肯。刘邦下令把奉诏的人封为大夫,而把郑君驱逐。
《》记载:项籍垓下大败,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项籍死而郑君被汉所俘。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郑君独不奉诏。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
千年后,到虞姬墓前凭吊时,见荒草孤坟,颇有感怀,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大体意思是项羽兵败能为他尽忠守节的人也就剩虞姬和郑君了,以此感怀世道人心凉薄。
什么是仓黄?《·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后来用“苍黄”比喻事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