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棣为何要修建神功圣德碑?原因是什
,第四子,第三位,被称为“永乐大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一人。”这是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对明成祖朱棣的一句评价。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中,朱棣虽然出身不正并且篡夺了侄子的帝位,但皇帝一职却当的还相当不错,更是成为后世不少人心中少有的明君。然而无论如何,或许是觉得自己“得位不正”的缘故,朱棣即位之后便开始了“作秀”之旅。
譬如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就恢复了被建文帝废除的一些祖制;在永乐三年的时候还派下西洋;永乐八年的时候亲自率兵远征大漠;永乐十年的时候为母后修建了前所未有的大报恩寺等等。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成祖朱棣为父亲朱元璋修建了一座有“天下第一碑”称号的神功圣德碑。
或许很多人有些疑问,明成祖朱棣无论是派还是亲征大漠,其目的或许都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这个“得位不正”的皇帝其实最适合做皇帝。那他为什么要劳民伤财修建所谓的神功圣德碑呢?
从朱棣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下令为父亲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不外乎是心中内疚,忤逆了父亲(弑君)之后急于表现自己忠孝的手段。
一、修建神功圣德碑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大位之后对朝中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一番“清洗”。三年之后,朱棣心感自己忤逆了最崇拜的父亲,为自己通过篡位的手段夺取了父亲亲自定下的帝位而心怀罪恶感。
于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忠心,大力赞颂朱元璋开国功绩,朱棣下令为朱元璋开凿神功圣德碑,欲要将父亲高举苍穹、屹立不倒。
朱棣一声令下之后,数以万计的工匠从全国各地奔赴南京东郊的阳山之中。随后,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不绝于耳。如此经过了一年之后,神功圣德碑的雏形终于被工匠们给凿了出来。
然而,与其说神功圣德碑是被从阳山中凿出来的,不如说是直接将半座阳山给雕琢成了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雏形现于世间之后,依稀可见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每一块都巨大的难以想象。其中碑座高17米,长23米,碑身高51米,宽14米,厚4.5米,碑额高6米,宽18米。倘若真的从阳山运到明孝陵前立起来,这座神功圣德碑的高度会达到78米,总重将会重达3万吨。
然而,神功圣德碑刚刚凿出一个雏形之后,却被明成祖朱棣给放弃了。自此以后,这个巨大的阳山碑材便伏卧于阳山之中,躺了六百多年。
那么,为何明成祖朱棣耗费巨大人力在凿制基本成型之后,又将其弃之不用呢?
实际上,关于其中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碑材实在太过巨大,无法运输而被放弃的。
二、无法运输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若是运送巨大的石材或者其他建筑材料,通常会在冬天给路面泼水,等结冰之后,再用圆木将石材或其它建筑材料滑动运走。因此,朱棣在阳山为朱元璋开凿的神功圣德碑,若要运送到明孝陵前,区区三十里的路程,怕是不在话下。
然而,神功圣德碑被凿出来之后,它的体积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也太重了。仔细想一想便能明白,数十米长的整体“石块”,重达数千吨甚至是上万吨的石材,即便是科技非常发达的现在社会,恐怕对它也是束手无策的局面,更何况是古代人力物力极度低下的社会了。
而古代社会惯用的“圆木”运输方法,恐怕也起不到丝毫作用的。因为碑材重量太大的缘故,恐怕任何材质的“圆木”都会被压碎。如此一来,想要将阳山碑材运到明孝陵前,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了。
也正是因为阳山碑材太过巨大的缘故,使得后人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明成祖朱棣将阳山碑材弃之不用的原因就是它太大了。
毕竟,从阳山运到明孝陵这一段路程暂且不说,就算运过去了,那重达几万吨,高达数十米的碑材又如何“立”起来呢?要知道,倘若跟现在社会横向对比一下的话,那碑材立起来的规模可完全是并不比一栋二十层的摩天大楼要差多少的。
那么,明成祖朱棣将阳山碑材弃之不用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太大的缘故吗?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结论有些人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他们认为朱棣将阳山碑材弃之不用或许和解缙以及胡广的谏言有关。
三、谏言
在大多数人认为阳山碑材是因为太过巨大无法运送的缘故被弃之不用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被弃之不用也并非全部是因为太巨大的缘故。因为,同样在永乐三年被朱棣派去下西洋的郑和,其宝船规模也同样非常惊人,同样是现在科技很难做到的。
因此,一部分人认为朱棣之所以将阳山碑材弃之不用,是因为解缙、胡广对朱棣的一次劝谏起了作用。据说,永乐三年夏天的时候,解缙和胡广两人在汤山温泉游览之后打算回转南京,不过在行至阳山脚下之后,看到许多工匠石匠在凿山。
经过询问之后得知,他们是在朱棣的命令下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
然而,解缙和胡广两人看到烈日炎炎之下,不少石匠累死或被监官鞭死在采石废坑中,下场极为凄惨的场面心中不忍,便记下了此事。随后没多久,朱棣召解缙和胡广侍宴,在这次宴会上,解缙寻了个机会便直接向朱棣劝谏。
解缙的意思就是,若为太祖皇帝修建神功圣德碑的话,此事确实是大孝大德之事。不过夏日炎炎的环境中,采石场监官一味曲意迎合,不断催逼各地工匠石匠,致使石坑中尸骨累累,实在是逼迫天下百姓怨恨太祖皇帝呢。
而一旁的胡广也趁机向朱棣提起了阳山碑材巨大难以运输的事情,声称即便神功圣德碑建成之后,也难以运到钟山孝陵,更别提要立起来了。
于是,经过两人这般劝谏之后,朱棣便将此话听了进去,随后便依解缙和胡广两人所言,为朱元璋打造功德碑一事就停了下来。而远在阳山,那座即将成型的阳山碑材就此废弃,静静躺在山窝之中,成为明成祖朱棣留给后人的一项“烂尾工程”。
时至今日,若是站在碑材顶端眺望,便有一种站在山巅的感觉。这伏卧六百余年的巨大碑材,依然散发着雄伟之极的气魄。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野心”。
然而,开凿修建如此巨大且又无用的碑材,又着实能让后人感受到其背后的劳民伤财之痛,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