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将领谢琰简介:太保谢安次子、车骑将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那么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谢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谢琰(352年~400年),字瑗度,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重要将领,太保次子、车骑将军从弟。
起家著作佐郎,迁秘书丞、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太元八年(383年),拜辅国将军,参加,联合桓伊和谢玄击溃军队,封望蔡县公。父丧结束后,任征虏将军、会稽内史,迁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迁护军将军、右将军。隆安二年(398年),从平,迁卫将军、徐州刺史。隆安三年(399年),联合辅国将军刘牢之率军镇压,领会稽太守。屡战轻敌之心,不恤士卒。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遇害,时年四十九岁,追赠司空兼侍中,为忠肃。
人物生平
淝水功臣
谢琰成年后以忠贞干练见称,有美好的风度和仪态。初拜著作郎,后迁秘书丞、累迁至散骑常侍、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大举南侵,谢安以谢琰有统军治国之才,于是以其为辅国将军,率八千精兵与西中郎将桓伊及徐兖二州刺史谢玄等人抵抗。当时前秦派东晋旧将朱序前来劝降,但朱序却告知征讨大都督谢石应该趁前秦大军未完成集结前先击溃前锋,夺其气势。谢琰则劝谢石听从,而随后谢玄派刘牢之击溃部军向淝水推进,与前隔水对峙,军势令前秦畏惧。及至前秦军队退后待与晋兵决战时自溃,谢琰就与谢玄等人领兵渡过淝水击败前秦军队,为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参兴平叛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谢琰为谢安守丧,而在当年十月,朝廷追论淝水之战的战功,封谢琰为 望蔡公。丧期结束后,谢琰获授征虏将军、会稽内史。太元十六年(391年),谢琰迁尚书右仆射,领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太元二十一年五月甲子,以望蔡公谢琰为尚书左仆射。太元末年,迁护军将军,加右将军。后会稽王以其为司马,仍加右将军。隆安二年(398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联同荆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及广州刺史等以讨伐王瑜及司马尚之兄弟为名举兵,司马道子在儿子司马元显主战之下决定将军事交由司马元显处理,并派兵抵抗,谢琰亦获假节、都督前锋军事,与等领兵讨伐王恭。不久司马尚之大败给桓玄,谢琰驻屯宣阳门作守备。司马元显成功策反刘牢之并让他击败并俘获王恭后,在建康处死王恭;而桓玄等知道王恭死讯亦停止进攻。谢琰在不久迁徐州刺史。
隆安三年(399年),在上一年逃入海中的叛民领袖孙恩,率众登陆浃口(今镇海口),更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杀内史王凝之,、临海及义兴三郡太守弃郡逃走,于是以上四郡及吴兴、永嘉、东阳及新安共八郡都有人起兵响应孙恩,又大杀官员。孙恩自号征东将军,徒众为“长生人”。因着叛变发展严重,朝廷命谢琰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与都督吴郡军事刘牢之前往镇压,成功杀死义兴的孙恩叛民领袖许允之,迎太守还郡;后又击破吴兴的孙恩叛民领袖丘尪。在朝廷的镇压下,孙恩再次逃往海岛,而朝廷担忧孙恩会再度侵袭沿海,于是令谢琰以本官领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
轻敌遇害
谢琰无论资历和名望都在会稽极有地位,当时议论的人都认为他必定能安定当地。而谢琰亦轻敌,到郡后既不安抚士民,亦不修整武备。史载琰“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将帅进谏说:“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琰不以为然说道:““苻坚百万之众,尚且送死淮南,何况仓皇逃到海上的孙恩,怎能!如果孙恩再来,正是上天不容国贼,让他快来送死而已。”
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孙恩率部众出浃口(今浙江镇海),攻余姚,破上虞,抵山阴县北之邢浦,谢琰初遣参军刘宣之击退孙恩,但不久孙恩又再进邢浦,上党太守张虔硕战败,孙恩于是一直向会稽进发。当时人心惊骇,部将皆认为应该严密防备,在南湖设水军列阵,并分派伏兵突击来袭的叛军,然而谢琰都没有听从。
至五月己卯日(7月7日),孙恩兵临会稽,谢琰尚未吃饭就要出战,先遣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杀敌甚多。但后来谢琰在河塘之间的窄路行军,为孙恩军在船舰中射箭攻击,谢琰军队因而前后断绝,在千秋亭败于孙恩。当时谢琰帐下督张猛从后砍谢琰的马,谢琰堕地被杀,二子谢肇和谢峻亦同时遇害。
朝廷追赠侍中、司空,谥为忠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