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 马谡真的该死吗
对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为荆州派成员,诸葛亮为什么要?马谡到底该不该杀?
熟悉的朋友都了解,诸葛亮为了继承先帝的遗志,在刘备败光蜀国家底后,实行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政策,迅速恢复了国力,并且平定了内部叛乱,之后紧锣密鼓的进行了北伐,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首次北伐,最后却由于马谡丢失街亭,损兵折将,功亏一篑,而诸葛亮也毫不手软,斩杀了与他同为一派,情同父子的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呢?马谡到底该不该杀?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马谡以及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马谡是的弟弟,荆州襄阳人,马家五兄弟都很有才名,马家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作战,先后担任过成都令、越隽太守等工作,有一定的政务经验,他本人非常有才,也对军事很敏感,很喜欢谈论,所以诸葛亮非常器重他,有种想把他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意思。
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简单,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大概了解到,第一马谡在刘备入蜀作战期间并没有杰出表现,第二马谡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也没有杰出的表现,也有可能担任地方官时间过短,在这段期间他和刘备有交集,但是刘备对他却不感冒,所以在临终托孤前特地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军队需要选出先锋,当时大家都以为先锋会是成名的将领、吴壹这样的将领,但是的是诸葛亮选择了他更为器重也更为信任的新人马谡,马谡此前从未参加过任何战争,可以说只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缺乏实战经验。当时诸葛亮军队出动,震动,凉州五郡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已经投降,只剩下陇西郡、广魏郡等地有魏兵还在抵抗,马谡的任务是坚守街亭关隘,阻挡曹魏援军的到来,为诸葛亮主力全面占领凉州拖延时间,但是马谡却自恃才高,不听王平劝阻,放弃在关隘坚守,反而将大部队驻扎在山上,不幸的是他又遇到身经百战的,张郃非常善于观察地形地势,而且他的部队人数多于马谡,张郃很快对马谡形成合围,并且切断马谡军的水源,导致蜀军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而且马谡本人也丢下部队独自逃亡。
街亭丢失,魏国援军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凉州地区,导致诸葛亮无法继续攻取剩余的陇西郡、广魏郡,《》说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甚至已经投降的三郡也,诸葛亮只能强迁数千家人口,蜀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返回汉中后,诸葛亮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三国志》记载: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参军马谡被下狱诛杀(实际马谡死在了监狱中);
将军张休、李盛被诛杀;
将军黄袭被夺取兵权,就连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因此受髡刑(剃发的侮辱性刑罚);
向郎收留逃亡的马谡,知情不报被免官,遣送回成都;
镇东将军箕谷失利被贬官;
丞相诸葛亮自己用人不察,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将军王平规劝马谡,集合逃亡将士有功,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呢?小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为了平息众怒,第一次北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结果却由于马谡丢失街亭导致徒劳无功未能实现战略意图,马谡负有直接责任,《三国志》云:戮谡以谢众;
二、为了更好地治国治军,马谡是自己的亲信,同为荆州派,而且情同父子,诸葛亮必须秉公执法,才能树立在军中的权威,也是其依法治军思想的体现;
三、马谡本人贪生怕死,大败以后将领丢弃士兵逃亡,性质恶劣,还是副将王平鸣鼓自持,慢慢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诸葛亮#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杀呢?其实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从上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来看确实该杀,小编更倾向于不该杀马谡,理由如下:
一、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遗言,重用马谡,用人不察,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二、马谡本人之前未有实战经验,被魏国张郃击败情有可原,胜败乃兵家常事;
三、马谡本人是荆州名士,才器过人,即使不符合做将军,作谋士确实不错的选择;
四、蜀国本就是小国,人才匮乏,诛杀马谡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利敌不利己;
五、马谡之兄马良跟随刘备东征,为国尽忠,战死沙场,也应酌情减免其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