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选择诸葛亮与李严两位大臣托孤的目的
。纵观历史,有很多老无法继续照顾孩子,于是有了托孤的情况。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时期蜀汉开国皇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又被部下所害。在后,刘备退至永安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托孤于和这两位大臣。按照刘备的安排,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而李严则以中都护的职位掌握蜀汉兵权。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临终前为何选择两位托孤大臣,是不信任诸葛亮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时,刘备之所以指定两位托孤大臣,不是不信任诸葛亮。对于后跟随自己的诸葛亮,刘备可谓非常信任。根据《》等史料的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刘备来说,甚至对诸葛亮说出了可以对后主取而代之的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体现。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为何选择两位托孤大臣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在历史上,皇帝在临终前,往往会选择不止一位托孤大臣。比如早在西汉时期,千古一帝在临终前,就指定了、、上官、这四位托孤大臣。至于刘备所在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托孤时,选择、、、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而就东吴来说,公元252年夏,农历四月,71岁的病重,太子年仅10岁,他急忙令左右召集他所信任的臣子前来,嘱托后事。这其中包括:大将军、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有文有武。对于孙权来说,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三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历史上的托孤,往往都不会只选择一位托孤大臣。进一步来说,这不仅是因为希望托孤大臣之间可以互相制衡,以此确保年幼的皇帝可以顺利掌控朝廷,也是因为托孤大臣中需要有文有武,以此更好地辅佐新皇帝。比如孙权的五位托孤大臣中,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中,都是有文有武。另一方面,回到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彼时,诸葛亮主要是作为一个文臣的存在,比如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时,刘备往往带着、、等军师,而不是诸葛亮。也即在征战沙场上,诸葛亮当时是非常欠缺经验的。
四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召集人马数万人,面对这一叛乱,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分身乏术,于是李严亲自率领5000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在此基础上,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正是因为李严拥有率兵打仗的经验,所以公元223年,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蜀汉军事,留下镇守永安,也即在东吴的威胁还没有解除时,刘备需要一位托孤大臣坐镇永安,掌握兵权。彼时,相对于诸葛亮,李严无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因此,刘备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