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当初如果南下的话 结局会不会更好
大家好,这里是双元制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由检如果真的拉下脸在甲申年春南逃,其结局会比历史上好很多吗?
朱由检如果真的拉下脸在甲申年春南逃,那么其结局比历史上也不会好多少。按其历史表现看,他同样会实行“借虏平寇”的国策,但是在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他注定借不到虏也平不了“寇”,不过经他这个变量(应该承认这人很“刚”,往好听了说是“不屈不挠”)的一顿折腾,历史的走向是有不小的改变的。
首先是整体认识,历史上的南明在决定性的甲申、乙酉年处于瘫痪状态的原因是“合法”继承人被一锅端,南京大佬的撕逼拖延导致福王与四镇勾结进而迅速上位,因北京陷落而大为衰落的大明天子权威进一步降低,四镇、左军直接名正言顺藩镇化,南明对其军事力量失去绝大多数指挥能力。
如果朱由检在顺军兵临大同前后,立即不顾脸面甩开大臣带着亲信、家属在勇卫营之类少数尚有些战斗力的京军护卫下“亲征”,去天津与冯元彪会合后乘海船南下,他是有机会逃生的。按时间推算他大概能在四月间到达南京,那么这个位面的其中央权威比历史位面要大上不少,当然要恢复崇祯十七年以前杀督抚如杀鸡的水平是不可能啦。
这个朱由检版南明的状态,明王朝末年弊病仍在,指望朱由检整练新军北伐,驱虏灭“寇”中兴大明,除非给他碗口粗的金手指,不然那是一丁点儿希望都没有。以四镇、左军为首的南明野战军其状态大概会强于历史位面,四镇大约会开始“化”,虽然达不到旧时的服从性,但是偶尔还会服从指挥。
具体说说各路大军的情况,本位面的“四镇”因为没有定策之功,加封设藩之赏,其军阀化程度会低不少。按历史上的表现看,其中高杰、黄得功对朱由检的服从度可能相对最高,刘泽清、刘良佐次之。自崇祯后期就开始不时“独立自主”的左良玉服从度最次,但是由于该部一直在湖广与顺军对战,本来也无法用于他处。至于马士英、、袁继咸的标营及其节制各营和方国安、郑鸿魁、马进宝、卜从善等及浙江镇兵之类次一级部队,其服从性会高于历史位面,大致与崇祯十七年之前的后期情况相差不大。
按照李清的说法,历史上甲申年秋冬的军费情况“楚镇兵五万余,需银一百八万;四镇兵各三万,需饷二百四十万,本色一百万。五镇不足恃,且还为我虞。居重驭轻,有京营六万,需饷一百二十万。锁上游,控江北,复有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十二万,计饷二百四十万。合之七百余万,而川、楚、东、豫督、抚、镇不与焉。”,“时正项所入止六百二十万,养军所出至七百五十余万,通计每年正项缺一百五十万。”。
朱由检在四镇和其他次一级部队擅自扩军情况减轻(以明末的尿性,南京京营和所谓八镇里的空额就不要想查清了)的态势下,通过刮地皮暂时应该能维持一阵儿,虽然比历史上的弘光政权也好的有限。
再回头说说整个黄河流域的情形,如果不考虑听到荒信儿(很可能是吴襄已经被杀)不为所动继续进京朝见新主(崇祯南逃,关宁兵也只能接受招降)的小概率情况,那么其形势变化进程与历史位面相差不会很大,在山海关或京畿的决战,顺军因为(来不及调动形成的)兵力劣势仍会失败,宣大蓟镇的前明边兵和各地文武士绅仍会大规模叛乱,顺军截止太原之战的损失可能与历史位面相近。
但是下面的进程就很可能会因朱由检的南逃而开始明显不同了,首先是大部分地区满清兵锋未及的山东,历史上在占领北京后把主力留京修整,只以部分兵力收取北直、山东、山西,其中投入山东方向的大军在五月、六月间占领霸、沧、德、临后因为山西顺军的抵抗很快调往山西方向,满清在七、八月间接收山东大部的时候基本处于兵力真空状态,连随后设立的沂州、胶州两镇兵也是在南调前明边兵和登州镇基础上组建的。历史上由于弘光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只能坐视满清接手山东。
处于半身不遂的朱由检政权在五月中下旬得知顺军兵败撤出北京的消息(此时朱由检得到消息应该是吴三桂借兵击败闯贼,再造乾坤)后,以朱由检的习性有很大可能会与起兵叛乱的山东士绅取得联系,并随后(六、七月间)派出有力部队北上接应山东士绅的叛乱武装,具体实施人可能是无处安插暂驻徐州前沿的高杰和在山东人脉广泛的刘泽清。
这样山东起兵士绅得到兵力支持,满清派往接收山东的满清官员因缺乏武力会处于不利境地,迫使多尔衮再派出兵力武力收取山东,虽然南明方未必有与清军动武的勇气,基本上会退让,满清还是会收取山东大部,但这种态势对双方都会产生影响,满清会比历史上相对重视南明一些,南明会减轻一些联虏幻想。
南逃位面的南明政权,由于阶级因素和执政惯性(朱由检之前欲对满清议和而未成)基本上还是会采用联虏平“寇”的国策,但是因为朱由检尚在,双方的接触比历史上的弘光使团还要麻烦。无论接触结果如何,背负了北京的前明中央政府及其附属人群和迁来家眷这一巨大包袱的多尔衮必然会南征,打通江南米粮、白银的漕运之路,并且失去为复君父之仇“大义”名分的满清,对于南征消灭朱由检摧毁明代“合法性”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当然,多尔衮应该对南明会进行一些欺骗行为以麻痹对方。
到决定性的甲申秋冬之际,这个位面的多尔衮和历史上一样由于等人的错误战略情报,很可能还是会兵分两路,派西征“流贼”,派南征残明。南明方面在确认联虏实质上失败前后,无论是出于以“会师剿闯”举动示好满清还是基于构建黄河防线考虑,南明都很可能会在甲申年秋冬出兵河南,由于朱由检政权对大军的控制力要稍强于弘光政权,其所能出动的部队会以黄得功、高杰为主,辅以卜从善、李棲凤等部,在兵力上高于历史位面,时间上也会早于历史位面,同时因多路行进,即使高杰照样因睢州之变的偶发事件而死也不会导致出兵夭折。
这种局面下,顺军在豫西、晋西南的部队的主力很大可能会被吸引到洛阳、襄城一线,以顺军的兵力(大致两万数千人),南逃位面的西进明军即使全力来攻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况且明军“军合力不齐”的毛病经过只会更甚。这样一来,当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出兵时,南明诸军自会缩回江淮,顺军在晋西南兵力不足,历史位面的怀庆之战就基本不会爆发了,之后的进展正如顾诚先生所说“清廷除了留下少数兵马驻防京师及其附近地区外,主要的兵力同时投向西面、南面两个方向,两路大军势必越走越远,呼应不灵。
如果清方战略计划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刘宗敏指挥大顺军主力和李过、高一功部陕北驻军同阿济格部清军决战,胜负尚在未定之天。阿济格部一旦战败,大顺军势必乘胜追击,华北局势就将改观。”
当然,南明诸将是不可能挡住多铎的南征军的,考虑到历史表现,至多高杰(尚听调动,对满清态度强硬)、刘泽清(南京陷落后尚在淮安应敌,且其弟死于阿巴泰之手)、黄得功(大体上保持了对明廷的忠诚)因为个人立场奋力抵抗,把多铎拖在江淮之间更久一些。
后续进展嘛,作为一个内部一统的新兴政权,其兵力、物力会很快赶上并超过全面接收前明军政体系的满清,而满清在多铎、阿济格一胜一败后会形成北京到杭州的态势,在这种不利境地下满清很大可能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