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揭秘: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秘书在我国古代,作为掌管政府重要文件、负责传达政府决定的职位,
其在整个官员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故而在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因为考虑到了秘书官员的重要地位,对其选拔的方式也是在不断地完善的。但总的来说,一种职位在其演化的过程之中,总会诞生出许多不同的选拔方式,这些选拔方式也有着他们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性,秘书的选拔方式也是如此。
秘书的选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定的变化,据统计,其一共
演化出了四种主要的选拔方式
,本文就将结合有关历史,对它们进行介绍。
一、我国古代秘书及其选拔制度概况
1、我国古代秘书的职权
在我国古代,秘书的出现是相对较早的。秘书这一职位,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相关领导的工作进行辅助。
这样一个辅助性质的职位,其不可或缺的同时,又十分接近统治集团中的上层决策人员,容易插手政治,对上层决策施加影响。
又因为其具有一定向下传达决策的权力,也可以干预政策的执行。
2、我国古代秘书的选拔概况
正因为秘书官职的这些特殊性,选拔上来的秘书官员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故而对其的选择,总的来说,大概走过了三个阶段:
其一,
是在早期的中出现的推举制或者是制;
其二,
是在奴隶社会中常见的或者是选贤制度;
其三,
是进入了帝制时期的荐举制度或者是后来的制度。
因为不同时期对于秘书的工作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时期的选拔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秘书官员的四种主要选拔方式
1、通过“世袭”而来的秘书官员
在先秦时期的秘书,应当是史官。然而在当时,普通的百姓是很难受到教育的,文化和教育被贵族阶层牢牢地垄断了。
故而在先秦时期,
普通百姓中不要说出现一个极有文化素养的人物,即使是可以识字的,都是极少数。
因此,在这一时期,史官这一需要具备相对多的文化素养的职位,就非常难以从平民中选出。
而那些从小就受到过一定熏陶的人,对于事物的处理,可以有一定的传承。
同时,从小对于史事的耳濡目染,专业性也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所以,上一辈中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人,就更容易得到、胜任这样的职位,
“子承父业”在这一时期,就成为了史官任职的常态。
如西汉时期的,就是继承了其父的职位,完成了有“无韵之”之称的《》。
到了战国时期,诸国都设立了许多新的秘书官职,代替了史官的地位,它们的选拔途径大体也有三种:
由低级官吏中选拔上来的;
因为士人阶层的崛起,文化、教育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新设立的那些代替了史官秘书职能的官职,如尚书、令正、主书等等,都有大量的士人加入了进去;
从宦官队伍中选择,负责主持各种杂役。
2、通过“制举”选拔而来的秘书官员
“制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
“征召”
“辟除”
,下文中就将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作出解释。
,是本人或者政府,选召某人为某官的方法,往往是由皇帝本人直接邀请的,通过这一方式进入政府官僚队伍中的人往往是一些名声特别显赫的人。他们被邀请后,往往会成为皇帝的“私人顾问”,给皇帝本人提供政事咨询服务,参与对朝政的谋划。
如在西汉初年,就曾命人前往去请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以及绮里季吴实
做官。这四人原本是的博士,由于,逃到了商山隐居,人称
“商山四皓”
。但是他们四人因为不满于刘邦的为人,拒绝了刘邦的任命。
后来,刘邦欲废太子,立,求助于,张良献计,让刘盈派人前往去请“商山四皓”,以稳固根基。在公元前196年,吕雉遂令刘盈以重礼迎接“商山四皓”出山。四人鉴于秦传二世而亡于的教训,毅然出山。
公元前195年,在一次宫中的宴会上,刘邦看见“商山四皓”跟随在太子刘盈身后,十分诧异,经过询问得知,四人已经成为了刘盈座下宾客,遂对刘如意生母说道:“太子得到了‘商山四皓’的帮助,羽翼已经丰满,无法废掉他了。”遂打消了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决定。
而“商山四皓”也协助刘盈完善、制定了西汉的重要法令、礼仪。在刘盈登基后的不久
“挟书律”
也被废除了。
除了西汉,在唐宋时期,皇帝本人或者宰相也会慕名请那些有一定名望的人担任秘书的官职,如,就曾经通过“征召”,被任命为右拾遗。
则是由中央或者地方的上层官员来聘请某些人前来做官的途径。但是“辟除”与“征召”不同,需要被任命者通过一些考核。在公元前117年,设置了“四科”以“辟除”名士。
要么德行、志节有可取之处
要么知识渊博,通晓经文
要么深谙律法,可以决断
但是无论如何,都要考察是否孝悌、廉洁。可见在这一时期,对于秘书官员的要求,德行是否可取,为人是否廉洁,还是在其能力是否能够胜任的。
3、通过“荐举”选拔而来的秘书官员
“荐举”,又称“察举”
,这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秘书官员选拔制度,实际上,他就是通过当时社会上的“名士”,将他们认为品德、能力都足够优秀的人推荐给朝廷,这也是两汉时期所有官员任命的主要途径。
上至宰相,下至郡守,都要在一定的时限中,向朝廷推荐定额的人才,这一点甚至是被划入到年度考核之中的,被推荐者被要求是拥有足够学识和治理水平的普通百姓。
然而,
这样的选官制度非常容易产生腐败
。从十一年开始,设立,一直到末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腐败。
有能力举荐的官员为自己谋私,这样,就逐渐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这一选官制度所导致的官僚队伍的逐渐腐败,是西汉与东汉最终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通过“科举”选拔而来的秘书官员
进入到了隋唐,对于政府中高级秘书的任命,首先需要通过由礼部举办的科举考试,并且取得了之后,还要通过吏部举办的考试,才能被任命为官员。
的科举考试相对而言,还是不太公正的。
试卷在批改的时候不会遮住名字,并且
早在开考之前,往往名次就已经确定。
如曾经在科举考试之前就按照惯例,请文人名士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当时的一位名士吴武陵十分欣赏杜牧,正巧吴武陵又与那一科的主考官崔郾有些交情,吴武陵就带上了杜牧写的《赋》去找崔郾。
待吴武陵将《阿房宫赋》念罢,吴武陵同崔郾说:“可以拿状元吗?”虽然崔郾也十分喜欢这《阿房宫赋》,但是他却回答道:“状元已经答应了人家了。”吴武陵又问道:“前三总行吧?”崔郾答道:“前三也都订好了。”
吴武陵不满,追问道:“三千不行,前五总归可以吧?”崔郾的态度仍然不甚明朗,吴武陵,说:“不行的话,你把赋还给我。”崔郾才最终答应了吴武陵的请求。
杜牧这样的经历,实际上是唐代科举的缩影。
除了腐败之外,唐代科举的取士人数也是相对较少的。由此可见唐代通过科举选拔秘书官员,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
然而到了
,科举考试被进行了改革
。严厉打压科举考试中的腐败问题,试卷在批改时务必“糊名”(即用纸粘住姓名、家乡等可以判断考生身份的信息),并且扩大了选官规模。因此,对于秘书职位的选拔也受到了影响,变得更为正式。
然而进入到明清后,这一途径逐渐僵化。也不设丞相,但是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
军机处,这其实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
的任命,是从、内阁等政府机构中选拔而来的。虽然与科举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普通人想要进入到政府的官僚队伍中,“科举”还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对于秘书官员的选拔,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是分不开的。
从早期最为腐败的“世袭”选官制度;到后来相对公平的“制举”选官制度;再到相对完善的“荐举”选官制度;再到最后的“科举”取士,其最终完善的方向,都是为了遏制腐败,希望在官员的选择中,尽可能地减少腐败的因素。
专制与腐败是如影随形的,极度的专制一定会带来极度的腐败。
故而在最为专制的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也最为腐败。
而在官僚队伍中,那些本来就容易滋生腐败的,如秘书体系内,腐败的到来就更为迅速。除此之外
,腐败与反腐败的力度也是相关的
。故而对其“秘书长”,首辅大臣的纵容,导致带来了极致的腐败,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