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司马懿撤兵真的是迫不得已吗?为何这么
的“”是《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双元制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这一本小说,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本小说可是我们中国古典之一,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三国时期等各大群雄互相竞争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中非常广为人知的关于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是诸葛亮在几乎没有士兵可以打仗的情况下,为了应对魏国司马懿的进攻,而所设置的一个计谋,而魏国的司马懿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又选择了撤军,他到底是否成功的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1
善谋计多的司马懿
司马懿在三国时期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与谋略家,他的智慧与谋略,绝不在诸葛亮之下,司马懿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他聪明好学的一面,他的祖父是河南省禹州市的太守,而他的父亲则是京兆尹。
司马懿的一家可以说是世代为官,家族底蕴十分的醇厚,所以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之中的司马懿,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要努力读书,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小小的司马懿也没有辜负自己家族的期望。
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胸怀谋略,甚至还曾经被许多著名的学士评价说,他以后绝对不是一个寻常人,这样的称赞对于司马懿来说绝非是虚伪的夸赞,而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感叹与赞扬,司马懿的的名声被人们传颂的究竟有多么的夸张呢?
早在曹操还是司空的时候,就已经邀请过司马懿担任官职,但是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并不愿意卑躬屈膝的在曹操的手底下讨生活,于是就借口自己有病而拒绝了曹操的邀请,但是曹操又怎么会真的相信司马懿这样拙劣的借口呢?又怎么会愿意放过这样一个善于谋略的人才呢?
所以在曹操后来当上丞相以后,就胁迫司马懿,必须要在他手底下任职,否则的话,便会将他逮捕,此时的司马懿才终于接受了曹操的邀请,开始为他做事。司马懿的能力到底有多么强悍?从下面这个故事之中,我们就可以感知一二。
在曹操去世以后,整个魏国都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朝廷之中,无论是大臣们还是魏王,都觉得魏国此时危在旦夕,很有可能会被所吞并,而此时的情况确实如他们所感知的那样,孙权正在率领着大军朝魏国而来。
在为了应对此事而作部署的时候,魏国的大臣们都认为,此时他们缺乏粮食,没有足够的精力能够抵抗得住孙权大军,所以要将大部分的兵力都调回来,驻守在宛城,放弃襄阳与樊城两个城市。
而司马懿则表示,此时的孙权才刚刚打败了,一定不想和魏国再结仇,所以不需要放弃这两个城市,可是当时的魏王曹丕并没有听取司马懿的建议,居然命人放火烧毁了襄阳与樊城,,孙权并没有来入侵魏国,但是这两个城市却被烧毁了,对于魏国来说,损失极大。所以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十分懂得分析形式,善于谋略的人。
02
面对空城竟选择撤军
但是在《三国演义》之中当时,魏国派司马懿去进攻蜀国的西城,而此时的蜀国已经由于种种原因丢失了街亭这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领地,蜀汉士兵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创伤,此时的诸葛亮虽然就在西城之中,但是却无兵可调,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司马懿,率领着大部队前来进攻。
但是诸葛亮又岂是一个之人呢?即使现在他面临着无兵可调的情况,但是诸葛亮也仍然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他们蜀国的领地,于是诸葛亮在极为危险的时刻,竟然想出了空城计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妙计。
他命令西城之中所剩下的少数士兵们,全部都打开城门,隐藏起来,而诸葛亮自己则坐在城楼之上,仿若无人地弹琴唱歌,率领着大部队前来的司马懿看到空无一人的西城,以及坐在城楼之上非常淡定的诸葛亮,居然不敢踏进蜀国的城门之中,在思考了许久之后,司马懿竟然选择了撤军返回。
03
是不敢还是不愿
看到这里,我们很有可能会觉得司马懿这人胆子真的是太小了,他一定是看到了一脸淡定的诸葛亮之后,觉得城门大开,一定是暗藏着什么埋伏,所以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竟然选择了撤军。
但是实际上,我们通过前面的故事也知道,司马懿在谋略与智慧方面其实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的人,面对着蜀国那空无一人的西城,司马懿身后又有着众多的部队,他有足够的实力与魄力去攻城。
即使怀疑诸葛亮此番行为一定有诈,但是也不可能如此干脆利落地选择撤军,不再攻打西城,所以其实司马懿很有可能也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他为什么会选择撤军呢?其实在后来也有专家分析过,司马懿如果不选择撤军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后来也会输,因为在当时能够与司马懿的谋略相媲美的人,也只有诸葛亮,如果司马懿在此时将诸葛亮斩杀了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付得了司马懿了。
04
而司马懿所效忠的魏王曹丕对于司马懿又始终是一种不信任、不放心的态度,可想而知,在司马懿成功地将诸葛亮消除之后,为了防止司马懿夺得魏国大权,曹丕是一定会要除掉司马懿的,所以当时的司马懿在考虑到这一点之后。
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同时,也没有选择消除诸葛亮,而司马懿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成功地在魏国继续生存下来,而事实也证明了司马懿这个选择最终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