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明朝第六与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变
,即,第六任和第八任,前后在位共22年。他是长子,宗异母兄,生母是。接下来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导致。正统十四年(1449年),,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兵败被俘。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废景帝朱祁钰。于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裕陵。
人物生平
少年天子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次年二月,朱祁镇为皇太子,其母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尊为皇太后。
朱祁镇即位之前,宫中传言,太皇太后张氏打算立襄王为帝。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拥戴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文敏);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薨,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
英宗北伐
明英宗北伐又称明英宗北征,是指正统年间,朱祁镇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所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北伐。
再下西洋
正统八年,明英宗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正统十三年,府军衞卒赵旺等自西洋还,献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初旺等随洪保入西洋,舟败漂至卜国(白古,一说甘蒲)。随其国俗为僧,后颇闻其地近云南八百大甸,得间遂脱归。始西洋发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还。上赐之衣钞,令为僧于南京报恩寺。英宗复辟后欲重再下西洋,但因反对逐罢。
麓川之役
明宣宗时期,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政治地震,造成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英宗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局面,是为麓川之役。撰《古穰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在《南园漫录》中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远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晚明大臣亦在文集中大骂三杨,认为三人是“一夫跳梁”“文宗罪人”开了坏头。
北征驱逐鞑虏,定鼎中原。北伐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逃回漠北,:瓦剌和。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因三杨及明宣宗巡逻的关系,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杀死,英国公张辅、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