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教“双元制”落地深圳
出国留学 2021-06-15 16:46www.worldometers.cn出国留学咨询
技术技能人才要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图为深圳举办的首届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上,参赛选手正在认真操作。
今年9月开始,40名深圳技师学院的新生一入学就将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CJD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起源,按月领取工资并享有社保等社会保障。这40名学生所在的中德智造学院银宝山新模具班,是全国首家全日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试点。
针对当前深圳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薄弱现状,尤其是深圳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紧缺,由高校引进德国教育资源并与中德企业联合办学,成为深圳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新气象。这种模式能否为深圳补上技术技能人才短板?外界对此充满好奇和期待。●南方日报记者 刘芳宇 孙颖
毕业生要达到德国高级技工水平
5月初,深圳市首家中德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学院——中德智造学院在深圳技师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步将开设工业机器人、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激光技术、电梯技术等五个专业,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
成立中德智造学院,旨在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借鉴德国智能制造有关行业标准,为深圳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据悉,中德智造学院招生规模为2000人至3000人,为什么加入双元制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师资队伍实行中德混编,将打造中德特色实训基地,引进德国工商会IHK职业资格证书。按照规划,中德智造学院毕业生技能水平要达到德国高级技工、技师的考核要求。
据中德智造学院常务副院长成亚萍介绍,目前以数控编程和工业机器人两个专业为试点,正在进行课程开发,升级后的数控编程专业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能让学生更早地真操实练,“学生可以在课堂里,模拟在工厂的实际运作场景,我们称之为任务情景。以数控编程专业为例,一个专业由3个以上的学习领域构成,每个学习领域4到6个任务情景支撑”。
成亚萍说,学校将德国“双元制”引进并加以消化,根据中国本土特色加以修改调整。成亚萍举例说,工业机器人是学校开设的新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前期市场调研中,他们邀请了如深圳连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研讨商议,已初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除了课程体系建设,这两项中德合作办学试点由德国专业教师带领中方专业教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引进等方面合作,并进行深圳实际的本土化调整。
校企合作,教学就业两不误
银宝山新模具班采取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由中德智造学院与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教学。
在以往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生一入学就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和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后,将进入企业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对企业从开学就有了归属感,毕业后的就业也有了保障”,成亚萍说。
同时,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成亚萍说“企业全程跟着,从招生就参与进来,学生进校就提供基本工资和社保,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很多项目不再是书本上的,而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
据悉,中德智造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将不断引入德国的大学、企业、行业协会的相关资源,同时与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新模式。
如何让德方师资更好地与中方师资合作?中德智造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2至3名德方教师带领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派出骨干教师赴德国进行学习培训。
此外,中德智造学院还将与大族激光股份公司合作举办大族国际班,借助大族激光德国分公司的资源,与慕尼黑技术大学、斯图加特技术大学等德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深圳技师学院院长李滔介绍,学校将探索先在国内学习,后在德国深造的“3+2”或“2+1”培养模式,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去慕尼黑技术大学、斯图加特技术大学进修。大族国际班学生毕业后将择优留在大族激光德国分公司工作,从而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国际化就业。
■专家观点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具备技术创新改良能力
深圳该如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德国“双元制”又能否为深圳补上上述短板?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俞仲文。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方向应该包含两方面,技术技能人才除了动手能力强,还应具备技术创新改良的技术素养,而目前深圳的职业教育还不能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俞仲文称,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技能型人才的表述比过去多加了“技术”两个字,即技术技能人才。深圳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熟练的高级技工、技师,同时还能够发现技术问题,能进行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制定路线和方案,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后一种能力就是技术素养”。
在俞仲文看来,产业在转型,职业院校光是培养零距离对接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未来的产业,中国制造处于产业中低端的位置是改变不了的”。
一些企业抱怨很多工种招不到人,而一些人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结构性失调也反映出办学的盲目性”,俞仲文说。他指出,加上劳动分配制度上的缺陷,家庭观念对工科的偏见,这几个因素结合造成了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
俞仲文建议,深圳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有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3D打印、新兴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专业布局。“最近中央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11个‘互联网+’具体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深圳的职业教育要勇于和产业相结合”,俞仲文说。
俞仲文说,学习德国双元制,关键不在形式。引进何种模式,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德国大企业多,而深圳是中小企业为主,当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双元制”,创造了“教学工厂”模式。
“德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俞仲文举例称,如其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有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同时又能跳出工作过程,学生在创新项目里发挥聪明才智;此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人才,和综合性大学同样学历的人才享有同等报酬。
■链接
职业教育模式背后应有制度支撑
“双元制”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指的是参加职业教育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教学培训,即职业学校以及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研究表明,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基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双元制”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依据,也指导和监督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
成亚萍认为,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参与度更高,与德国法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德国,双元制的主体是企业,要求企业必须为教育服务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而在中国,主体依然是学校,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条例来支持。”
中国职教学会理事王文槿也曾公开表示,她们认真研究完国际经验后得到一个结论,即没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在中国用。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一样,“简单地把人家的模式拿来,没有制度支持,那么文化也很难建立。我们的院校和老师们该从微观的事情做起,我们最关心三件事:课程、教学、评价”。
■他山之石
台湾鼓励职校教师带薪入企业
实行技职再造计划,加强学界与业界联系
2015年全球创业精神指标排名中,台湾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八;土地面积小的台湾,2014年人均GDP达到22635美元。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校长陈振远去年8月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德国出国劳务,德国招工,德国招聘,德国打工台湾能取得上述成绩,与其职业教育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台湾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双轨制度——普通教育体系和技职教育体系。目前,台湾的职业教育学制已形成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的一贯体系。这让接受技职教育的学生有机会读到本科、研究生,甚至获得博士学位。
陈振远表示,相关部门发现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2012年提出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包括系所专业要跟产业界更密切结合、增强老师和学生的实务训练、鼓励创新创业等等,期望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台湾经济社会发展。
据介绍,台湾要求每个技职学校要对系科进行调整,与产业界共同对学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规划。要通过访问、调查等了解产业需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为了增加老师的实务经验,并增加与产业界的互动,曼海姆双元制大学,双元制制度,还鼓励老师带薪到业界去进行广度研习、深耕服务,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个学期或一年。台湾还通过技职教育法规定,以后技专院校教专业课的老师,必须要满足在业界工作1年以上经验的条件。
为了强化产学合作,台湾还建立产业学院。由政府专门拨付经费推动产学合作,企业人员给学校上课,得到的报酬为学校老师费用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