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3月10日报道 人人都知道洗手是保持健康的一个简单途径,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据美媒报道,在19世纪40年代,一名医生曾因提倡洗手而导致职业生涯毁于一旦。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3月6日报道,为了避免流感和冠状病毒等疾病的传播,或许争议最小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洗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倡用肥皂和水进行20秒的擦洗,但这个建议并非一直是常识。在19世纪,它饱受诟病。
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许多产妇都死于一种名为“产褥热”的小毛病。即使在最好的医疗条件下,女性也会在分娩后不久病亡。这个问题引发匈牙利医生伊格纳茨·泽梅尔魏斯的关注,于是他着手寻找病根。
泽梅尔魏斯在奥地利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该医院有两个独立的产科病房:一个由男医生负责,另一个由女助产士负责。他注意到,如果是助产士接生,产妇发烧死亡率要低得多。医生和医学生负责接生的产妇死亡率是助产士负责接生的产妇死亡率的两倍多。
泽梅尔魏斯对这一现象的若干假说进行了求证。他研究了女性在分娩时的身体位置是否有影响,还研究了被男医生检查的尴尬是否会引起发烧。他甚至还想过,也许是照料发烧垂危病人的牧师把产妇吓死了。但泽梅尔魏斯评估了每个因素,然后逐一排除。
在排除这些其他变量后,泽梅尔魏斯发现了罪魁祸首:尸体。在医院时,医生上午观察并协助他们的学生做尸体解剖,这是后者医疗训练的一部分。下午,医生和学生在产科病房里检查病人和接生。助产士没有这种接触:她们只在病房工作。
泽梅尔魏斯假设“尸体微粒”被医生和他们的学生从尸体转移到产妇身上。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医生不必在看不同病人的间隙擦洗双手。他们在尸检过程中接触到的任何病原体都会被带进产科病房。
彼时病菌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泽梅尔魏斯没有说“病菌”,而是称之为“分解的动物有机物”。在与医生接触后,女性感染这种微粒,然后死于发烧。
1847年,泽梅尔魏斯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强制要求他手下的学生和医生洗手。泽梅尔魏斯没有依靠普通肥皂,而是使用含氯石灰溶液,因为它可以完全消除残留在医生手上的腐烂气味。工作人员开始对他们自己和仪器消毒。由泽梅尔魏斯掌管的产科病房死亡率直线下降。
1850年春,泽梅尔魏斯在享有盛名的维也纳医学会上台向现场众多医生大赞洗手的好处。他的理论违背了当时公认的医学智慧,遭到医学界驳斥,医学界对他的科学和逻辑都提出批评。历史学家认为,其他医生驳斥其理论的另一个原因是,该理论把患者死亡归咎于他们。尽管产科病房的死亡率下降,但维也纳综合医院还是放弃了强制洗手规定。
随后数年对泽梅尔魏斯来说很艰难。他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的佩斯特,仍旧在产科病房工作。他在那里率先坚持洗手,并像在维也纳一样大大降低了产妇死亡率。然而,他成功拯救生命,却无法赢得人们对其理念的接受。
泽梅尔魏斯1858年和1860年发表了关于洗手的文章,一年后又出版了一本书,但他的理论仍未被当权派接受。持不同看法的医生普遍谴责他的书造成产褥热持续传播。
几年后,泽梅尔魏斯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不久后就去世了,死因可能是他手上的伤口感染引起了败血症。
1867年,也就是泽梅尔魏斯去世两年后,苏格兰外科医生约瑟夫·利斯特也提出了对双手和手术器械进行消毒以阻止传染病的想法。他的观点也遭到批评,但在19世纪70年代,医生开始在手术前进行常规的手部清洁。
不久之后,其他人开始认可泽梅尔魏斯早先的工作。他的研究后来促使路易·巴斯德提出病菌理论,改变了医生治疗病人和调查疾病起因和传播的方式。
外科医生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常规的手部清洁,但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日常洗手才普及。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手部卫生才正式被纳入美国医疗保健体系,首个全国手部卫生指南问世。在泽梅尔魏斯的理论遭到嘲笑一个多世纪后,布达佩斯医科大学更名为泽梅尔魏斯大学,以表彰他通过清洁来改善医疗的无名坚持。(编译/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