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美丽的城市

出国留学 2022-11-22 20:47www.worldometers.cn出国留学咨询
我目睹过德累斯顿的毁灭。我见过这座城市先前的模样,从空袭避难所出来以后,我又见识到了它被轰炸后的惨状,我的反应之一当然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
——冯内古特
1945年2月13日,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一夜之间,德累斯顿化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对亲历者冯内古特来说,这一事件呈现出残酷的黑色幽默:“耗资巨大,计划周密,最后,却毫无意义。”
人们不禁想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切曾经美好
德累斯顿位于东部,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蜿蜒的易北河穿城而过,带来欧洲各处的风尚。
这里,文艺复兴气质与东方风格共存,哥特式大教堂与巴洛克建筑呼应,哲学家把这里称作“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当属始建于17世纪的历代大师画廊,数不胜数的杰作收藏于此: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
参观此地的歌德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走进这座圣殿,惊讶之情远超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
西斯廷圣母与历代大师画廊
之后数个世纪,文学与艺术家纷至沓来,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德累斯顿也在孕育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如果说建筑与绘画描摹装点了这座城市的静态之美,那音乐与歌剧无疑赋予了德累斯顿飘逸与灵动的生机。
建于1841年的森帕剧院见证了德国歌剧的黄金年代,瓦格纳与施特劳斯先后在此奉上了多部享誉世界的剧目与交响诗。
森帕歌剧院
值得一提的是,德累斯顿还是欧洲制瓷工艺的发源地,这里出产的瓷器以其优雅恬适的格调迅速赢得了整个西方的青睐。
20世纪50年代,诗人埃里希•卡斯特纳回忆道:“德累斯顿充满了艺术和历史,过去和现在彼此和谐相处。”
堕落与湮灭
1945年初,二战已接近尾声。没人会想到,这座满是艺术瑰宝的城市,将成为盟军大规模轰炸的目标。但毁灭的种子,其实早已种下。
纳粹掌权后,法西斯主义席卷了德累斯顿的每个角落,所有公共建筑都披上了万字符,满大街都是党卫军和其他爪牙。
即便与第三帝国的首都相比,这里的狂热程度也更胜一筹。
在纳粹“优生学”的指导下,仅在1935年,德累斯顿就实施了8219例绝育手术(同年柏林共6550例)。从战前至1945年,城中犹太人口数从6000多锐减至不到200。
艺术与教育同样不能幸免。
1933年,第一届“堕落艺术”展在德累斯顿举办,希特勒亲临现场,参观那些被当局贬斥为病态与堕落的艺术作品。
希特勒参观堕落艺术展
在所有的校园里上,向元首“表忠心”、高喊“希特勒万岁”成为日常;从幼童到少年,各种各样的纳粹组织毒害着幼小的心灵。
纳粹少儿组织德国少女联盟
虽然地处后方,但德累斯顿并没有远离战争,从前生产相机、显微镜和打字机的工厂,如今全数为了服务战争而开足马力,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着军需。
1945年2月,劫火终于降临。一夜之间,上千架轰炸机将4000多吨炸药倾泻而下,将曾经的梦幻之城化为炼狱。
余波与争议
轰炸过后,德累斯顿的废墟犹如一座巨大的坟墓,当绝望的幸存者在瓦砾砖石间寻找亲人的踪迹时,轰炸的惨烈程度也随着新闻报道为英美民众所知。
纳粹当局率先发动舆论攻势,戈培尔将伤亡夸大十倍,声称有20余万平民死于轰炸,咒骂盟军的行动是“恐怖袭击”。
轰炸前后的城市
英国媒体也震惊于空袭的结果,《每日电讯报》写道:“德累斯顿的灾难史无前例……一座伟大的城市从欧洲的面孔上被抹去。”
而对英国空军而言,他们已经为了赢得战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3名航空兵中,只有1人能活着完成30次轰炸任务。
为尽快结束战争,摧毁纳粹负隅顽抗的战斗意志,针对大城市的战略轰炸才被提上日程,包括丘吉尔在内的英国高层批准了这一计划。
英国空军上将亚瑟•哈里斯是轰炸的积极推动者,他说道:“德国余下所有城市的价值,都抵不上一个英国掷弹兵的骨头。”这番话让他获得了“屠夫”的外号。
制定轰炸战略的哈里斯上将
然而,当德累斯顿毁灭的消息传回国内时,丘吉尔对轰炸产生了怀疑,他在备忘中写道:“纯粹为制造恐怖而轰炸德国城市,这一策略应该重新评估。”他担心战争让英国人也变成了“野兽”,被非理性的暴力夺去心智。
战后,甚至出现了将德累斯顿轰炸与纳粹暴行混为一谈的说法,称其为“大屠杀”,这一观点得到了有力的回击。一位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写道:
“当我们看到德累斯顿的火焰和废墟时,我们的看守和我们所遇到的德国人民的士气明显消沉了……这场轰炸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和力量,使我们能够撑过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就在那天晚上,我们以汤代酒,向我们的盟友致意。”
争论并没有随着战争的远去而消逝,德累斯顿此后一直反复刺激舆论,甚至到今天仍然有右翼势力企图利用轰炸将德国人塑造成受害者,将法西斯主义的罪责撇干净。
守护与纪念
在纷繁的争论之下,德累斯顿轰炸的真相反而因不同立场间的指责和怨恨变得扑朔迷离。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从官方的记录和报告中了解这一事件。
但随着一份份文件的解密和调查研究的积累,还原空袭的完整经过成为了可能。而近年来,德累斯顿当地的档案馆也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收集着证词以及亲历者的记述。
这些资料来源各不相同。有军队高层间的往来通信,也有一线飞行员的切身经历。有事发时尚且年幼的人讲述的故事,也有亲历那场恐怖灾难的成年人留下的日记、书信和只言片语。
这些档案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夜晚,而且是一座非凡城市经历的非凡历史时刻。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许多故事此前从未为人知晓。
通过多方搜索与走访,英国历史作家辛克莱•麦凯为我们展现了二战期间盟军最具争议的轰炸行动的前因后果。从天上到地下,从前线到后方,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其关键参与者以及亲历灾难的幸存者为我们讲述。
在麦凯的书中,德累斯顿往日典雅文明的辉煌、残酷狂热的纳粹时代、毁灭与重建的艰难时期,一直到如今的和解与复兴,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是时候拨开重重迷雾,去见证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以及那些破碎的生命在其后的新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