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育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巨大成功,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向德国职业教学学习的浪潮。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派人去德国取经,尤其是近些年,CJD职业学院,德国双元制起源,为什么加入双元制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央和地方省市教育部门陆陆续续组织了多批专家学者赴德学习深造。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也不断和德国职业学校合作,开办各式各样的"双元制"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我看来,相对于我们的巨大投入来说,这点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双元制"教育在我国没有大规模推广,确实有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也和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有关。
首先,我国企业对于"双元制"并不感兴趣。"双元制"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要有2/3的时间在企业实习,以便熟悉企业的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生产,而且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轮流学习是经常性的。这样,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去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再去工厂实践一段时间。对于学校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企业是很难同意的,毕竟有订单的压力在,没有那么多功夫去教学生该怎么使用设备,学生会干扰到企业正常的生产。在德国,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德国人认为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培养出熟悉企业的人才,为了产品的高质量,这些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将近800万,再加上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每年毕业生一千多万,为各种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但是德国不同,德国总人口8000余万,而且德国生育率很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德国不断放开移民,从国外引进人才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每一个适龄的青年,德国学校和企业都用心培养,力求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而在我国却是另一个情况,由于人力资源的丰富,企业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培养员工,他们只要在网站上挂出招聘启示,大量的待业人员就会蜂拥而来,这也导致企业没有动力去花钱花时间培养员工。
第三,政府以及相关企业联合会的组织。针对"双元制"教育,政府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来约束参与的各方,企业联合会也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对违反法律、破坏程序的学校和组织严肃处理,这在另一方面保证了"双元制"教育的质量。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合格,达不到标准而拿不到毕业证,从而无法就业。其实,我们国家也有针对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执行并不严格,相关参与各方并没有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也间接导致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并不满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这和整个国家和企业对于产品的态度有关。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国家,德国制造在世界上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在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低品质,假货的代名词。近些年,由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扭转,但是要想完全扭转这种印象,确实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数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
第五,我国的职业院校大多还处在一个闭门造车的阶段。各个院校招到了学生,然后就封闭式培养几年,毕业了以后才发现原来社会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学生了。德国的"双元制"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而在我国学生的培养绝大部分是靠学校,企业参与很少,有的企业也是出钱弄个冠名班,订单班之类的,实际效果不大。校企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已经是一个趋势,是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事实,学校需要和企业多多联系,培养企业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学生。
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对于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也不能盲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如果能够按照我们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曼海姆双元制大学,双元制制度,上海大学双元制,双元制教学模式,同时参与各方能够遵守各项规程,同时也依据各地的特殊情况发展同各地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我们的职业教育也一定可以大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