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大考试季感想

出国留学 2022-11-23 19:51www.worldometers.cn出国留学咨询

  漫长的考试季终于结束了,这一学期也即将步入尾声,随着学业的渐渐深入,对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还是那句话:兴之所至,意之所达,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关键词:杀手课

  三个学期以来,加上补的本科课程,一共经历了大大小小十五次考试,对机械学院的考试难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个人而言,硕士阶段最难的课程,我认为非汽车专业课莫属。我们可以认学分的汽车专业课共有四门,分别是GrundlagendesKraftfahrzeugbaus(汽车制造基础),AuslegungvonElektrofahrzeugen(电车设计),Fahrzeugkonzepte:EntwicklungundSimulation(汽车理念:开发与模拟),DyanamikderStrassenfahrzeuge(汽车动力学),四门课均由汽车教席教授Prof.Lienkamp主讲,风格完全一致,平均每30秒过一张课件,一学期下来,每门课差不多都有1500页课件,打印出来是一本本厚厚的教材,加上配套的练习题和历年试卷,所有资料加起来每门课大概是1800页,考试的内容就在这1800页资料中间。

  同样是汽车专业课考试,本科的时候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次,为什么会觉得这边的考试非常难呢?因为国内的专业课考试大多是有一定范式的,一张试卷通常不过五六页,十几道选择填空题,五六道计算问答题,考的知识点大多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不会过多涉及细枝末节的东西,我们业已习惯这样的考试模式,先入为主地以为这里的考试也该是这样,然而实际情况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里的汽车专业课考试风格与国内截然不同,把国内的考卷由五六页拓展为三十页,把所有小题换成大题,最后再把语言换成,差不多就是这边的考试了。而且,汽车专业课的考试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没有重点,1800页资料真的是每一行字每一幅图都有可能被考到,连小字部分的注释也不放过。

  对于生而言,汽车专业课考试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1800页的资料,从头到尾看一遍就要十天时间,加上背诵知识点,做题目,一门课完整地复习下来至少要二十天。即便我们复习得足够充分,考试的时候仍然力不从心,90分钟的时间里把30页德语题目读完都有些吃力,更谈不上逐一思考作答,于是,出一门成绩心碎一次,更让人惊讶的是,人考汽车的专业考试非常地得心应手,成绩一个比一个好,我们这些同济汽车本科的毕业生,在生中间算是底子非常好的了,却仍然不是的对手,我们考出来的最好成绩也仅仅勉强能达到人的平均成绩,每门汽车专业课挂的几乎都是生,大家一起去考汽车的考试,每门必有中国人挂,每次必有中国人挂。

  单就学生本身而言,我觉得中国留学生不见得比德国学生差,之所以成绩悬殊,一方面是语言的问题,考试用德语,德国人占尽优势,阅读起来毫无障碍,词汇量答题速度远胜我们;另一方面,德国的汽车工业实在是太强大了,汽车保有量、汽车从业人员、汽车文化比国内强的不是一点两点,德国人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对汽车的了解程度远非国人可比,这边一个高中生的汽车知识储备可能都要比国内汽车专业的研究生还要丰富。主观的原因也好,客观的原因也罢,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汽车专业课上德国人轻松蹂躏中国留学生,差距过大以至于我有时候都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适应这边的学业,因为在国内的时候,一门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安慰自己是没有尽全力去准备,但在这里,明明已经拼尽全力,最后仍是惨败而回,严重打击自信心!

  机械学院各教席的硕士课程一般来说都是难易参半,有几门非常难的,也会有几门相对比较简单的,只有汽车教席,四门课没有一门好考的,各个课程之间确实也有些许联系,但是相比于庞大的信息量,这点联系显得微不足道,一言以蔽之,汽车的四大专业课就是把留学生往死里坑!

  硕士阶段的杀手课首推汽车专业课,那机械学院有没有比汽车专业课更难的课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机械学院的核心课程了,也就是本科阶段的四大杀手课,分别是机械设计(Maschinenelemente),工程力学3(TechnischeMechanikIII),工程热力学(Thermodynamik),工程材料2(WerkstoffkundeII)。与汽车专业课专坑留学生不同的是,四大杀手课中外通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留学生考一门跪一门,德国人来也照样考一门跪一门。

  Maschinenelemente是我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任务量最大的考试,考试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简答题、计算题和画图题,总计五个小时,简答题还好对付,分值不大,而且有多选题和填空题,不会的话蒙也能蒙出个答案填上去,计算题就有些变态了,五六道大题都是要不停地查表格找公式代各种数据,考计算题的时候可以带公式集进去,官方提供的公式集多达二百页,考试的时候就是不停地翻来翻去,如果没有提前做过大量的练习,连需要的公式在哪里都不一定能找得到。分值最大也是最难的部分当属画图,需要徒手画一个A2尺寸的减速器出来,与国内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类似,但国内一个减速器要画两到三周,这里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百分钟,而且比国内的减速器结构要复杂得多,行星齿轮、滑动轴承、液压缸、离合器这些国内根本不会涉及的机构在这里是考试重点。当初为了准备这门考试,足足画了十几个减速器,所有图纸铺展开来面积比宿舍的房间还大,这辈子再也不想画减速器了!

  曾有德国同学亲口跟我说过,机械学院的TechnischeMechanikIII是德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里最难的一门考试。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足以表明这门课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被大多数德国人认为是机械学院杀手课。TM3涉及的内容与国内的理论力学类似,但难度明显要高一个层次,课程的基础是欧拉算子,也就是动坐标系,需要用到大量的矩阵运算来进行三维空间坐标系的转换,这门课程其实中国人稍微有点优势,因为题目类型固定,基本上一看受力图就能开始做题,公式一路推导下去就能得到最后的答案,语言在这里完全没有影响,考的更多的是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而这些是可以通过中国人最擅长的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这门课我的成绩非常好,超过了99.5%的德国人,也因此在这学期担任了TM3的助教,完整地经历了这门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该说是我在机械学院最有感情的一门课!

  Thermodynamik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考试中,平均成绩最差的一门,虽然坊间传闻TD考试要比TM3简单一些,但我经历的那次TD考试,绝对比TM3要难上很多,这门课研究的主要是热力学循环过程,考试的时候只有两道大题,每道大题描述一个完整的热力循环,会有十几个热力过程,针对每个过程都会出一道小题,完整的热力循环需要在PV图和TS图上画出来,一环套着一环,计算量非常庞大,我们那次考试的人数总计有一千二百多人,官方给出的考试说明是答对40%及格,最后成绩出来,60%的人不及格,平均成绩4.2,考到2.0之内的只有一个人,这门课彻底刷新了我对成绩分布的认识,成绩正态分布中人数最多的那块,原来也可以是不及格……

  WerkstoffkundeII是四大杀手课里面相对来说最简单的一门,但复习起来也不轻松,大量的专业名词,什么合金啦、相图啦,别说德语了,翻译成中文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记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我们复习的时候有些失策,以为考试会像往年一样也有计算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所以打算放弃简答题,力拼其它题型,结果真正考试的时候,卷子发下来彻底傻眼了,题型变了,从头到尾全是问答题,没有计算题、判断题、选择题,所以最后成绩出来,大家这门课考的非常差,在补的四门本科课程里,这门课是我成绩最差的,仅仅以4.0压线飘过,其他小伙伴有人直接就挂了,差点被退学。

  除了这四大杀手课外,机械学院本科阶段的其它基础课,像高数3(HhereMathematikIII),传热学(Wrme-undStoffübertragung),工程材料1(WerkstoffkundeI),据说也是同样的难度,但我没有经历过,所以不好作评论。尽管在汽车专业读硕士压力很大,但我不得不承认,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读本科的学生压力更大,因此,每当我见到有中国学生直接来这里读本科的时候,都会面露景仰之色,竖起大拇指,在心中默默地赞叹一句:勇士!

  关键词:差异

  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的考试季无比漫长,从门考试开始,到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前后通常会持续两到三个月,因此每个学期总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什么也做不了,每天泡图书馆,从早上十点一直待到晚上十一点,这样高强度的复习,一天两天没问题,一周两周也还勉强撑得过去,等复习到第二月的时候,身体是真扛不住了,所以每个学期最后面的考试,一般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因为实在是考不动了。我还记得这学期复习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后背剧痛无比,吓得我不敢再在图书馆待了,直接回家休息。更讽刺的是,当时我在复习的考试是Arbeitswissenschaft(人机工程学),里面有讲到背痛的成因,其中有一点就是:在座位上坐的时间过长。结果我就为了复习这些知识点天天在图书馆待十几个小时,最后背痛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能和这里的期末一较高下的,我认为只有中国的高考,而且还必须得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竞争比较激烈的人口大省。但这里的期末与国内的高考又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可能高考的时候还好些,因为高考前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参加高考的学生,老师督促着学习,家长保障着后勤,最后的冲刺阶段学生只要专心复习就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而在这里,期末季经常是孤军奋战,一个人必须打理所有的事情,在校历上学期的最后两三个月是算作假期的,因为课程已经结束了,只不过是考试放在了假期当中,因此学生必须高强度复习,而食堂、咖啡厅这一类公共设施却是按照假期时间营业。所以,很无奈的是,当我们开始考试的时候,食堂、咖啡厅的工作人员放假了,正常时间里学院大楼里的咖啡厅开到晚上19:00,还可以在咖啡厅吃晚饭,结果到期末复习的时候,咖啡厅只开到下午16:00,最需要在咖啡厅吃饭的时候,咖啡厅关门了。期末复习时一个很大的难处就是,没地方吃饭,中午还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晚上就要么自己带食物,要么在隔壁Info学院的商店随便买些零食。到了周末机械学院不开门,只能去市区的图书馆自习,然后在市区的餐馆吃饭,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找图书馆和找餐馆上。因此,期末复习不仅仅是对脑力的考验,也是对体力的巨大挑战,需要四处奔波,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这黑暗的期末季仅仅属于机械学院,其它学院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慕尼黑工业大学各学院之间考试难度的差异让人瞠目结舌,与机械学院比邻而居的Info学院,所有考试都集中在两周时间内结束,所以很尴尬的一幕是,大家一起开始考试,Info的小伙伴已经考完了,我们才考到第二门,人家出去了,我们开始考第三门,人家又回国待了一个月,回来后我们居然还在考试,人家又找了一个实习,都上班一周了,我们才终于考完。更残酷的是,我们拼死拼活复习两三个月,考出的成绩,往往比Info小伙伴复习两三周考出来的成绩还要差很多。期末季经常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晚上九点机械楼图书馆闭馆后,机械的学生鱼贯而出,奔向Info楼的图书馆,Info楼的图书馆在考试季刚开始的两周人还比较多,到后面就全是机械的学生了,每次在Info楼复习,前后左右全是机械的同学,恍惚之间突然有些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Info楼还是在机械楼。

  其实像Info学院这样的考试难度,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还算是比较适中的,没有特别难,但也不是很简单,而且平时作业很多,想拿一个好成绩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主校区的EI学院(电信学院),也是两三周内全部考完,难度比Info还要低很多。更让人无语的是,EI学院和同济的中德学院(CDHK)电信专业签有双学位项目,CDHK的学生完成国内的学业后来慕尼黑待一年,修满六十个学分就能拿到这里的硕士学位,慕尼黑工业大学对走项目的学生有很多优惠,提供宿舍,同时还可以申请DAAD的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在EI学院一年修满六十学分难度不是很大,有CDHK的同学吐槽过EI的考试太水了,平均成绩居然有1.6,比在同济的时候成绩还要好,对此,我们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的考试难度,在全德国范围的也是比较另类的,来德国之前曾向在斯图加特大学的小伙伴咨询过德国的课程难度,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汽车专业德国的课程难度与同济难度相当,有几门课比较难,但总体来说不算很难,同时也不是很水,能够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后面拿到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当时我是这么想的,虽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排名要比斯图加特大学高一些,但具体到汽车专业,两者实力相差不大,且斯图加特大学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同为TU9成员,课程难度应该相差不大,于是满心欢喜地来了慕尼黑,结果发现,课程难度差的不是一点两点,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汽车专业的学业强度绝对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五倍以上。

  具体到机械学院内部,各教席之间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汽车教席,就非常地特立独行,首先是招生政策方面,汽车方向的录取率明显比机械方向(Maschienenwesen)方向低很多,除去有德国本科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真正凭借国内学位申到这里汽车方向的,这几年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个,而且即便是被汽车方向录取了,基本上都需要补课,补的正是本科阶段四大杀手课,因此,如果被汽车方向录取了,通常也就意味着,本科阶段四大杀手课和硕士阶段四大杀手课基本上都逃不掉了。自从13年冬季学期新学制推出后,Maschinenwesen这个方向可以选机械学院所有的课程,所以这个方向的学生课程可以安排得和汽车方向一模一样,汽车方向相比于机械方向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在这种背景下,汽车方向的招生条件依然比机械方向严苛许多,令人费解!

  其次,汽车教席关于论文的规定非常不人性化,汽车教席论文管理条例的条就明确规定,在公司写的论文汽车教席将不予认可,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推迟了学生的毕业时间,因为大部分人在硕士阶段都有去公司实习的打算,如果可以在公司写论文,那么就有可能边实习边写论文,或者实习完紧接着同一课题继续写论文,两者连在一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但现在如果在汽车教席写论文,就必须额外花一学期的时间去外面实习,实习结束后再重新回到学校写论文,机械学院其它方向也都不提倡去公司写论文,但唯有汽车教席明确禁止。也许教授这么做是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但我觉得在哪里写论文是学生的自由,愿意在公司写就去公司写,愿意在学校写就留在学校写,没必要切断后路!

  第三,考试方面,汽车教席的专业课,分明就是在坑留学生嘛,前几年的时候还好些,那个时候不给历年考卷,相邻的两次考试会有比较多类似的题目,因此有些留学生为了追求一个好成绩,不惜考两次,次故意挂掉,看一下题目,再去查考卷,看一下答案,最后第二次再考,往往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可是现在这条路已经完全行不通了,现在汽车教席把历年的真题及答案都给出来了,去看题目已经没有必要了,有小道消息说,汽车教席之所以把历年考卷给出来,就是为了阻止留学生通过查考卷这一手段来提升成绩,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每次的考试题目都有会比较大的改动,留学生们只能考一次跪一次。

  在德国各高校、各专业差异巨大的背景下,大部分人根本想象不到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学院特别是汽车专业的考试到底有多难,如果你去问一个在德国读书的中国人德国学业压力如何,95%都会认为压力不是很大,但这不代表剩下的5%也是同样的状况,因为天堂与地狱,有时可能仅一墙之隔!

  关键词:工具

  前文提到,我TM3这门课的成绩非常好,因此得到了给TM3这门课当助教(Tutor)的机会,我现在还可以清楚地面试Tutor时的全过程,因为那时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面试官先问我之前有没有当过Tutor,我说没有,紧接着面试官又问我用没用过LaTex,我说没有,面试官继续发问,有没有用过Inkscape,我说没有……从头到尾,我一个问题也没答上来,而且由于当时是次在德国参加面试,根本没办法顺利自如地用德语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面试官有时甚至听不懂我在说些什么。末了的时候,他很客气地来了一句:你先回去吧,我会在这周内通知你面试结果。我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还能有比这更差的面试表现吗?如果答成这样都能被录,还有天理吗?面试当天是周二,等到周五下午还没有任何消息,我以为被默拒了,反正也是自己表现太烂,因而并不难过。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世界还真就没天理了,周五晚19:00的时候,面试我的老师真的发邮件过来了,郑重其事地通知我被录用了,而且这个德国人还挺委婉的,没有直接说我德语太差,只是说觉得我可能不大适合带习题课,所以给我换了一个职位,当他的课程助理,具体来说就是帮忙整理修改TM3的各种课程资料,由此我得以一窥德国高校文档管理系统的整个运营机制。

  TM3是机械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学期都可以参加考试,作为一门顶级杀手课,TM3的练习题数量是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每周都有一次Zentrauebung(常规习题课)和一次Tutoruebung(附加习题课),同时大概两周来一次E-Test(网上测试),期中的时候会有期中测试卷,期末考试前还会有一份模拟卷,当然也会把近十五年来的老考卷统统给出来,因此这门课每学期都会有大量的文案工作。

  在这里用到了一些我认为非常先进的软件,首先是文档编辑软件LaTex,这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文档编辑软件。与Word不同的是,LaTex使用编程的思想来进行编辑排版,软件运行时有两个界面,一个编程界面,一个图形界面,通过在编程界面输入各种语句,可以在图形界面实现不同文字样式和排版格式,最后编译生成pdf文档。在编辑单个文档时,word可能略微有些优势,但在成批量地编辑格式固定的文档时,LaTex明显效率更高,而在生成复杂表格和数学公式方面,LaTex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在科技类、数学类文档中得到了普遍应用,TM3的所有资料都是用LaTex进行编辑,直接套用历年传下来的几条语句,格式非常地统一!

  与LaTex配套使用的Inkscape则是专门用来画受力图的,负责TM3教学的AM(应用力学)教席通过长年的累积已经拥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图形数据库,习题中有可能会涉及到的机构都有现成的Inkscape源文件,只要拖到软件编辑界面下,添加一些连接箭头和文字说明,就能很迅速地画出一幅全新的受力图,在这里LaTex的编程语法也同样适用,以此来实现图形上的各种数学公式标注。LaTex和Inkscape编辑出题目的文字和图形后,分别保存到两个文件当中,其他场合下如果需要引用这些文字和图形的时候,只重新编写一个LaTex文件,定义好格式排版后,直接在编程界面中输入源文件地址即可引用文字和图形。

  为了解决文件引用的实时更新问题,每次LaTex和Inkscape文件有改动时,都会经由一个强大的编译器Python将所有文件进行统一编译,以确保引用该源文件的文档也会相应地自动更新。文件更新完毕后,最后一步流程是用客户端管理软件SVN进行数据库的同步,将自己编辑过的文件同步到系统的公共数据库当中,当其他人需要用到数据库的文档时,只需执行一次更新命令,便可得到最新版本的数据,以此实现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

  我做助教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排查错误,二是匹配格式。德国人的严谨真不是盖的,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几千页的习题资料逐字逐行检查,任何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不放过,公式集提供的公式更是要经过反复验证,确定无误后才会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德语里的动能叫KinetischeEnergie,势能叫PotentialeEnergie,因此在往年的习题公式中,动能用K表示,势能用P表示,但是今年Springer出版社的TM3权威教材改版了,动能改用Ek表示,势能用Ep,结果这群德国人真就逐题逐题排查,一条一条的公式进行修改,看得我目瞪口呆!

  也多亏了有LaTex/Inkscape/Python/SVN共同构建成的文档管理系统,才使得卷帙浩繁的文档更新成为可能,AM教席每年都能重新出一整套完整的练习题和考卷出来,如果换成是国内的Word+PPT,这么大的工作量一学期都难做完。因此有时候,我觉得国内高校的出卷老师可能也是力不从心,也想着出一套高质量的卷子出来,但苦于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源,没有高效的文档编辑软件,故而只好把往年的卷子稍微修改一下,凑合着应付过去。

  说完了办公类软件,再来谈谈工程软件,我这学期报了一个实验课,课程内容是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发动机测试,这里要用到了一个硬件在环仿真(HardwareintheLoop)平台,是Simulink下的xPCTarget工具箱,我在本科的时候接触过这个平台,本科毕业设计的课题就是基于xPCTarget的电子节气门控制,也曾协助老师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实验室里搭建了一个完整的xPCTarget仿真平台,和我同一组的中国小伙伴虽然没有用过xPCTarget,但却是本科阶段的顶级学霸,汽车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也精通Matlab/Simulink,应该说,我们这一小组,具备了上这门课的所有基础知识,平台也懂,专业知识也有,软件也用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信心满满,觉得可以轻松拿一个不错的成绩。

  可后面的进展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个上手的练习题还好,轻松搞定,等到正式的操作题出来后,我们就完全傻眼了,模型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一时半会儿根本想不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周围的德国人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比一个操作的熟练,不一会儿就全部做出来了,我们这一组每次作业都是最后一个完成,并且还做的最差。整个课上下来给人的感觉是:老师上课讲了下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然后就布置了一个圆锥曲线的作业,更夸张的是周围的德国同学直接就开始用微积分进行求解了。

  xPCTarget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环仿真平台,可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缩短产品开发流程,这么一种在德国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汽车开发工具,在国内却很少有人问津,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因此,我一直认为,大部分德国科研人员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天才,只是他们手中的工具太给力了,五花八门的各种专用工具,用起来各种得心应手。当然,设计出这些工具的人真的是天才!

  德国人用的工具里也有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的,例如我正在写的学期论文,要用到画电路板的软件,我在国内的时候曾经在智能车车队长期负责电路板设计,对AltiumDesigner也算是比较熟练,结果在这里老师让我必须用另一个PCB软件,就是德国CadSoft公司的Eagle软件,这个软件和AltiumDesigner最大不同就在于功能精简了许多,最新版本的AltiumDesigner已经快4G了,Eagle才只有50M,很多在AltiumDesigner里一条指令就能完成的功能,在Eagle下面却要加载一个很复杂的ULP语句,最后还往往达不到AD的效果,实在搞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要用Eagle不用AltiumDesigner。

  我自己是快要被Eagle这个软件折磨死了,一方面是软件功能太弱,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操作不当。在国内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技术问题,我的反应是上网搜一下,借助于国内庞大的用户量,经常能在百度出自己需要的答案。但这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在国外却完全行不通了,因为Eagle国内根本没人用,用中文搜什么也搜不出来,只能改用德语或者英语搜。而且由于我们在国内一直用的是盗版软件,没有官方的更新维护,遇到问题时下意识地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忽略了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其实帮助文档里的信息才是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泛滥成灾的盗版软件严重制约了中国科研水平的发展,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用过正版软件。盗版软件虽说不花钱,各种功能都有,用起来很方便,但这毕竟是一种犯罪行为,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得不偿失,用盗版软件设计出来的东西,质量绝对肯定比不上正版软件,项目进展到关键时候,经常是软件之间的兼容出了问题,如果把花在破解软件、填补漏洞上的时间精力折算成金钱,我想应该不会比正版软件的价格低。中国已经改革开发这么多年了,无论学校还是公司,都不差钱了,为什么就不能普及一下正版软件呢?即便不能做到人手一套正版软件,至少也应该保证实验室、机房里的软件是正版的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键词:生活

  对于德国人,我一直处于一种很矛盾的态度当中,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极度崇拜,另一方面则是生活上的极度失落。在德国的生活是单调且孤独的,平常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几件:上课、考试,偶尔出去运动一下,除此之外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了,没有扑克、没有麻将、没有KTV、没有聚餐,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去学校、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去超市,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像在国内时那般频繁。

  在国内的时候,特别是本科阶段,如果是同一专业的同学,那么一定会有很多共同经历,比如我们本科的同学就全部住在一个宿舍楼里,上一样的课,考一样的考试,每学期班里面都会组织一次班级出游,学院也会组织班级之间的篮球赛、足球赛,如果对做项目搞科研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学院的三大车队,也可以向创新基地申报创新项目,还有团学联、汽车爱好者协会、汽车文化宣讲团,定期在学校组织举行宝马日、福特日、戴姆勒日等活动,即便再怎么内向再怎么宅,至少也会有同寝室的几个一起吃一起玩的兄弟,至少也会有一个班长时不时地出现通知你一些事情,我觉得本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深夜做完项目从学院出来,大家一起到附近的店里去喝杯奶茶、吃点夜宵、闲扯一番!

  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一种奢望,,没有奶茶店也买不到夜宵,第二,学院九点就关门了,不可能待到深夜,第三,项目往往是一个人做,没人陪着你。前两条还可以勉强接受,第三条就完全不能忍了,在德国高校里几乎没有集体的概念,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没有班级、没有寝室、没有社团、没有课题组,所有人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自由行动,自己选自己的课,自己考自己的考试,自己找住的地方,很多人你见过一次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即便是同时期入学的同一专业的同学,也没什么接触的机会,我在汽车专业已经读了三个学期了,却仍不知道我的同窗们都有谁,认识我的德国人也不超过五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习惯这种完全没有归属感的生活,因而很自觉地组成了一个中国人的圈子,但毕竟人数太少,搞来搞去就那么几个人。

  刚来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以为是自己性格不够开朗,没能融入德国人的圈子,后来渐渐发现,也许,德国人中间原本就不存在类似于中国人那样的圈子,中国人是群居动物,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德国人大多是独居动物,平常可能就那么两三个好友,人际关系非常的简单。虽然向德国人寻求帮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友好地伸出援手,老太太在马路上摔倒了绝对会有人去扶,但这更多地只是出于一种礼貌,即便认识了也大多也只是点头之交,不会像国内的同学们打成一片,组成一个个充满爱的小集体。

  不仅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所有学习资料都会在电子平台Moodle上给出,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发有一个邮箱账号,可以通过这个账号登陆Moodle下载所有资料,同时这个邮箱也是学校和学生直接联系的渠道,所有官方消息都经由邮箱通知,在国内由班长或者学院老师代发的信息,这里都是通过一封封邮件传达,一个老师在电脑上点击一下,邮件就能瞬间发给所有相关人员,强大的数据库和电子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每个人都能在时间得到最准确的消息,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被拉大了,彼此之间不再有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面对的只是一封封冷冰冰的邮件和一个个相关信息的链接地址。德国的科技水平的确领先国内很多年,能用机器的事情基本上都找不到人工服务,机器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机器不会说话,没有喜怒哀乐,不会和你谈天说地,如果真的有一天,科技足够发达,所有事情都可以由机器代劳,那时的人类会感到幸福吗?人与人之间还会有交流吗?或者说,还有交流的必要吗?

  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但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几乎找不到任何生活气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园让我失望透顶,我们平常上课的校区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市中心的主校区,一个是位于郊区的加兴校区。主校区小的可怜,比我见过的所有大学、中学、小学都要小,步行三分钟就能横穿整个校区,主体建筑只有两座楼,一座主楼,一座北楼,将这座楼分开的道路不属于学校,而是市区的一条行车道,汽车来来往往,主楼本身挺大的,是一个天井形结构,中间一块空地勉强可以算作校园。在这么小的一个校区里根本什么也做不了,想散会儿步都不行,两分钟不到就走出去了,外面的一切已与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加兴校区面积还行,挺大的,但地理位置太差了,是地铁6号线的终点站,一出地铁口就是机械学院,机械学院本身也很大,一座楼差不多等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四座楼的总和,有自己的咖啡厅有自己的文具店有自己的打印店,我们一天到晚只要待在这个楼里面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出去,而且,出去也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荒地而已,其他学院也是类似的感觉,每座学院楼都是一个独立王国,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在学校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学习,要么在教室上课、要么在图书馆自习,再有就是去机房写论文,每天从家里坐地铁来学校,结束一天的学习后再坐地铁回去,有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大学,而是在公司上班,这种氛围我觉得不应该是大学的氛围,但慕尼黑工业大学追求的恰恰就是公司型大学,她的口号就是UnternehmerischeUniversitaet,以前还不大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似乎真是那么回事,慕尼黑工业学大学就是以公司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只关心学生的课程与科研,其它的一切统统不管。我承认,这样一种定位确实有助于出科研成果,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是有些残酷了呢?如果没有课或者考试,大家根本不会去学校,因为在学校里什么也做不了,没有校园可逛,没有美女可看,没有地方运动,甚至,也没有地方吃饭。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与这座学校的感情依然非常淡漠,对我来说,她仅仅是一个上课、考试的场所,其它的一切都与这所学校无关。

  曾经以为德国的所有高校都是这个模式,但后面去其它学校看过后,发现好像只有慕尼黑工业大学是这个样子,像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校园,面积比大多数国内高校都要大,占据了卡鲁城中心的很大一块地方,虽说也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但一走进那片地区明显能感觉到,这是一座大学,周围有人在晒太阳,有人在散步,有人在讨论问题,路上也几乎没有汽车,全是骑着自行车的学生,学校里面还有各种配套的运动设施,有游泳馆,有跑道,有足球场,有露天的篮球场、排球场,图书馆周一到周日24小时全天开放,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打打球、散散步或者晒晒太阳,走在校园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有河流有森林,有小桥有古堡,让人萌生一种恋爱的冲动。斯图加特大学就更棒了,宿舍区就在学校里面,学生平常可以步行去上课去图书馆,而且斯图加特大学依山而建,建筑错落有致,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的那样,“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宿舍分配的时候似乎考虑到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意地把亚洲人分在一起,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一座宿舍楼里,一半中国人一半印度人,只看信箱上贴的人名,还以为自己身处国内呢,这样做虽然不利于融入德国社会,但却使得大家能迅速形成一个华人固有的圈子,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齐聚一堂,很有家的感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