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

出国留学 2019-03-06 08:25www.worldometers.cn出国留学咨询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观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其立足点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吸收德国原版“双元制”职业教育真谛,通过“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用三十年中德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其“政产学研”现代职教体系的延伸,提炼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基本概况     
 
    1982年,在教育部、建设部的关心指导下,南京市教育局、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省市建工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中建总公司、城乡建设等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按照德国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学校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理念,双元制的概念,双元制教学企业问卷,成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最早合作的项目学校。
 
    早期适逢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支持,校企密切合作成功复制双元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企业改制和办学规模扩大,在推广双元制过程中遇到了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等诸多问题,学校逐步认识到照搬德国模式不可行。三十年来,学校不断内化并推行“双元制”办学理念,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实习就业和产学研训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双元”模式,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免检”人才。
 
    二、实施“双元制”的基本做法及其延伸
 
   (一)基本做法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质,贯彻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逐一破解上述问题。
 
    1.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利用中德合作优势加强与德资或中德合资企业合作,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合作举办两届“中德职业教育经济接触论坛”,邀请130多家德国企业到校与中方对口洽谈。中国企业由此看到学校双元制培养优势,从主动提供实习岗位、教学资料、兼职教师入手逐步融入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模式,如表一所示。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德国网,德国留学,德国移民,德语培训,德国旅游,留学德国,德国签证,德国绿卡,德语翻译,德国新闻,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2013年成立了南京职业教育政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
 
表一 中德“双元”模式对比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个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基金会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校开发国家专利——综合实训中心,学生在“中心”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认知工程。学校还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例如博世西门子(BSH)项目以德国原版“双元制”教学计划为蓝本,建立完整的“双元”培养体系,如表二所示。校企双方根据学情实际,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师配置、实训基地建设和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权重等内容上进行商榷,确定以同等时间配比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比重为3:7的本土化“双元制”教学计划。同时,在校内安排两名接受过德国专门培训的教师担任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企业安排有德国培训背景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和客服技能教学,采用“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授课,两个月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基础实验学习,两个月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实施“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引入德国工商行会AHK证书考试。整个培养过程,紧凑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双元”培训,提前适应企业关键技术岗位。
 
表二 “双元”培养体系

 
    3.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组建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学校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学校率先提出“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建设原则,既注重培养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更把着眼点放在团队的双师结构上。通过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团队,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形成了系级领导班子是“总经理”,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行业企业教师是“监理”的教学团队,弥补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企业人员教学能力短板,提供了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中国双元首制,博世双元制,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需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学校搭建了教师“五阶梯”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学校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专业带头人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争先,形成梯队发展优势。
 
    4.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造、高效率使用原则,与中电集团55所等共建共用校内产学研训赛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室、教学工场均规划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工具材料、企业产品及文化展示和教学资料区等开放式“五区”。2010年,教育部中德合作30周年成果展上,学校“技能打包”教学模式受到鲁昕副部长的高度评价。学校自主研发的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获发明等4项国家级专利。学校与欧盟商会、同济大学共同建设Switch-Asia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菲斯曼供热技术南京中心等“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实现优势校企资源互补,多方共赢。
 
   (二)“政产学研”现代职教体系延伸
 
    长期以来,如何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将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准与行业最新要求对接起来,一直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双元制”办学特色,结合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措施,大胆创新、积极尝试,成立了涵盖政府机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60家核心单位的南京职业教育政产学研联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的技术、师资、基地等要素提供了平台。
 
    1.联盟运行机制
 
     联盟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驱动,以科研机构为引领,以高等学校为支持”的运行思路。政府是协调、组织和创设外部环境的重要力量,给予指导、咨询,创设适合联盟发展的空间与环境。职业学校是政产学研联盟的实施主体,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开展合作。高校与科研院所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智囊团,企业是学校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伙人”。
     2.开展多元合作模式
 
     学校依托联盟平台,与联盟单位开展“校—所”合作开发,“校—企”委托研究,“校—行(协会)”共建实体、“校—院(高校)”联合技术攻关“校—企”服务外包等五种合作模式。
   (1)“校—所”合作开发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例如我校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转变亚洲”外墙外保温项目,在新型阻燃岩棉材料和外墙保温施工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2)“校—企”委托研究与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委托职业学校进行项目研究开发,从而实现产品技术或工艺的创新。例如我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分包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江苏建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共建工程咨询研究院,为企业提升技术分包服务,联合开展BIM人才培养计划和标准的制定。
 
   (3)“校—行(协会)”共建实体模式。职业学校、企业、高等院校,将各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使用,在创造财富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体合作创新组织。例如我校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联合设计灯光照明实训基地,为高校设计专业照明工程提供纠错、验证等技术支持。
 
   (4)“校—院(高校)”联合技术攻关模式。职业学校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牵头解决当前市场或企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以科研成果的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例如我校与南京工业大学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联合开展水泥工业协同处置钢渣技术攻关项目,成功申请国家级建筑材料创新科研基金。
 
   (5)“校—企”技术外包模式。企业将产品的技术标准与要求诉诸于学校或科研院所,由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进行研发,最后以生产性实训的形式为企业定制产品。例如我校SMT技术外包项目,与中电集团十四所合作,为企业定制生产产品,将教学与生产性实训相融合,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优势非常明显。
 
    三、建议与措施
 
    通过与德国企业的多年合作,我们可以发现“双元制”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企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机制。德国企业是否愿意深度介入职业教育有三个基本条件:他们的文化告诉他们,这是应该做的;他们的法律告诉他们,必须这样做;他们的政策又告诉他们,这样做是我的事情。结合中国国情,“双元制”只能本土化应用,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第三方合作委员会。定期与企业沟通研究和借鉴双元制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作为主体层应该做好与企业的持续沟通和交流,建立企业或行会组织参与的专业合作委员会,加强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沟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即为第三方。
 
   (二)建立收益保障机制。德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实施双元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学徒流失率低,且独享培训投资收益,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教育培训投资收益保障机制。
 
   (三)测算开发成本并合理分摊。双元制培训模式需要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在引入双元制时除了要考虑本身的能力外还要考虑双方对成本的分摊,由企业建造综合实训中心,在学校建立实训的过渡阶段的实验室是较为合理的选择,更好的为学生的顺利角色转换提供可能。
 
   (四)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双元制之所以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注重规范的中长期过程性评价和平时考核。表现不好的随时就会被淘汰,学习出色会获得企业奖学金,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五)建立校企共建文化基地机制。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充分融合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堂教育、实验实训以及文化修养,落实企业文化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四进”工程,形成合作文化长效培育机制,提前让学生熟悉企业内涵,成为“准企业人”。
 
   (六)建立企业对职业教育贡献度的评价“反馈”机制。明确企业的职业教育责权利,政府成立由教育、行业组成的评估机构,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步督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政府应给予更大力度帮扶职业教育贡献度大的企业,如在税费减免、企业年检、社会声誉等方面给予优待。
 
    “双元制”在德国之所以能成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高校,双元制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很好地成为学校与企业发展共赢的桥梁。所以,我们要推行“双元制”还必须在教学标准的制订、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结果的评估、教学条件的保障以及产学研的实施等方面下功夫。唯此,教学才能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岗位要求、技能标准和企业管理等内容,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五对接”,让企业在合作中识得“良驹”,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升技能和竞争筹码,教育质量和企业利益效率最大化,实现学生、企业与学校之间三方共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